澳門中醫藥借助大灣區平臺邁向廣闊天地
在澳門開辦了十幾年中醫藥企業的香港人黃穎瓊,近來又成了珠海橫琴的常客。從公司所在的黑沙環,穿過澳門半島,經西灣、蓮花兩座大橋,通關后到達位于橫琴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這一個小時的車程她早已熟記在心。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黃穎瓊選擇到澳門與橫琴發展有她的考慮:“因為對做企業有好處啊,借助CEPA,內地對澳門中藥材料和產品零關稅,而且澳門政府支持中醫藥發展,橫琴的產業園對中小企業特別合適,離澳門又近,各方面節省了很大的成本。”
2011年3月,粵澳兩地政府簽署《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其中,產業園作為第一個落地項目,于同年4月正式落地橫琴。產業園占地50萬平方米,目前已建成30萬平米,科研總部大樓、GMP中試生產大樓及研發檢測大樓等已投入試運行。
黃穎瓊2003年就來到澳門創辦中醫藥企業。隨著產業園初具規模,她的重心也轉向了橫琴。產業園針對傳統中醫藥企業提供的全面支持,正好滿足她的需求“痛點”。
“有了產業園的平臺,我有秘方、有原料,就可以做大。比如我的保健產品出口歐洲賣得好,因為產業園可以給每批產品提供符合歐盟標準的檢驗報告,其他地方目前提供不了這些配套服務。”黃穎瓊解釋道。
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呂紅介紹說,目前產業園已引進廣東省食藥監局聯絡辦公室等政府服務平臺,以及全球頂尖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天祥集團,為入園的中醫藥企業提供低成本的公共研發、彈性化生產、認證審批等一站式服務。
截至2018年7月底,產業園已累計注冊88家企業,涉及中醫藥、保健品、醫療器械、醫療服務領域,其中澳門企業24家,包括澳門傳統中醫藥企業投資新設8家,新培育的澳門中醫藥企業10家。
除了研發生產,產業園還發揮澳門作為內地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優勢,通過建立與莫桑比克衛生部、葡萄牙食畜總局、西班牙歐洲中醫基金會等政府、行業機構為主的合作網絡,結合“以醫帶藥”的推廣方式,促進中醫藥產品在葡語國家和歐盟國家的普及應用。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明確指出,中央支持澳門建設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平臺。這為澳門特區政府一直推動的中醫藥產業帶來了新動力,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開拓了新的廣闊前景。
“中央支持澳門建設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平臺,這為澳門發展中醫藥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說,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作為專業化的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將加強與大灣區在中醫藥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大健康產業等方面的緊密合作,發揮澳門獨特的國際貿易窗口作用,協助內地優質中醫藥企業和產品開拓葡語國家、歐盟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市場,吸引境外優質企業和產品走向內地市場。
2016年至今,產業園還舉辦了10期分別面向葡語國家職能部門政府代表和莫桑比克衛生部下屬省市醫院的醫師專業培訓,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時也鍛煉了研發生產團隊。
澳門科技大學醫院的中醫師梁人鳳去年赴莫桑比克參加了培訓。這位土生土長的澳門女孩說,一路上和隨行的專家、教授交流,不僅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還可以提高醫術,豐富臨床經驗,對患者來說也是好事。
目前,莫桑比克項目已經形成一個長期、固定的培訓平臺。今年,產業園還組織在泰國進行義診和學術交流,同樣有澳門的三位中醫師參加。他們陪同廣東省中醫院一流專家一同出診,接觸病例,借此提升醫術。
“澳門的年輕人必須要走出去才會有大發展。我們學中醫的年輕人,除了坐堂號脈,也應該通過大灣區這個平臺,到內地發展,到國際上開闊眼界。開辦醫藥企業,發展大健康產業,對個人和整個澳門經濟都是好事。”同為澳門人的呂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