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申請量超其他三大灣區總和 廣東正成為世界級創新實踐場
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大橋創造了400多項專利、6項世界之最,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一個月前,廣深港高鐵正式運營,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變為現實……
廣東創新捷報頻傳,正成為世界級創新的實踐場。背后靠的是我省始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當前,我省一大批科技裝置、實驗室建設取得突破,發明專利產出持續增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勢頭良好,全省創新發展增質提速效果明顯。
大工程帶動大灣區創新進入新階段
港珠澳大橋,堪稱世界級創新的集大成者。
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里,集橋、島、隧于一體,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也是我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邁進的重要標志。
超高難度的世界超級工程,對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催生了技術的突破創新。
從設計到建設前后歷時14年,大橋創造了400多項專利、6項世界之最。截至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里程最長、設計壽命最長、鋼結構最大、施工難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長、技術含量最高、科學專利和投資金額最多的跨海大橋。
無論是廣深港高鐵,還是港珠澳大橋,廣深港澳科創走廊上大項目大工程的建設探索,讓廣東成為世界級創新的實踐場。
而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脊梁”,港珠澳大橋通車后將大大縮短香港到珠海、澳門三地的時空距離,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等要素流動。
大灣區內,將形成世界經濟版圖上又一個閃耀的經濟增長極。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接受采訪時就表示,港珠澳大橋將徹底改變大灣區、珠三角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及交通現狀等。
“每周要跑2—3趟深圳,全公司員工每月往返深港兩地超過1000人次,大橋通車后往來將更加便利”,商湯科技香港總經理尚海龍說。孵化于香港科學園的商湯科技,目前在香港和深圳兩地均設有辦事處。
可以預見,大灣區內的創新要素聯動融合會更頻繁。廣深港澳科創走廊,無疑將成為推動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強勁引擎。
發展中的大灣區,其創新能力已步入新階段。10月13日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三大灣區創新能力對比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申請量超過17.6萬件,超過其他三大灣區總和。2017年東京、紐約、舊金山三大灣區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是2.2萬件、1.2萬件和3.5萬件。
廣深港澳科創走廊上,創新的力量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動演繹著一個又一個的世界級創新。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取得突破進展
超級工程之外,廣東創新的另一種實踐則在于創新平臺和科技企業。
近年來,一大批科技大裝置、國家重點實驗室攻堅克難,取得突破進展,抓住全球科技革命的新機遇。
“散裂中子源裝置的建成,填補了國內脈沖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對探索前沿科學問題、攻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工程經理陳和生表示,這標志著我國成為了繼英、美、日之后,第四個擁有散裂中子源的國家。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換不來,只能靠自主創新。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深圳國家超算中心、國家基因庫等科技平臺為全省創新提供動力,年中落成的第一批重點實驗室覆蓋醫藥、互聯網、新材料和先進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
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主任馮圣中表示:“有效利用超級計算機支撐和引領技術創新,為技術創新飛越死亡谷插上有力的翅膀。”未來,這里每秒百億億次的計算將滿足全省科技關鍵領域的高性能計算需求。
得益于科技大裝置等平臺的突破性進展,全省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專利產出持續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省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分別達53.61萬件和31.43萬件,同比增長37.8%和54.5%。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分別達到14.82萬件和3.58萬件,同比增長40.9%和25.3%。
作為創新的重要主體——我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呈現一派生機盎然。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申報數達到8288家,第二批8910家。高技術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增長9.2%,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30.9%。
而近兩年來,7家諾獎實驗室陸續落戶深圳,則開啟了全球前沿科學的深圳探索。今年8月,“蘭迪·謝克曼國際聯合醫學實驗室”落戶深圳寶安。諾獎科學家實驗室落戶的速度,直接反映出深圳加大創新“補短板”的力度。
重大平臺不斷創新突破,科技企業市場應用加速,世界級創新的廣東實踐還在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