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如何整合?
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分局局長王景武近日在第14屆國際金融論壇(IFF)全球年會(F20峰會)上表示,在金融治理領域,我國在完善全球金融治理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已經成為新型國家金融組織體系的重要建設者。
一、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的經濟基礎
2017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是由珠三角九城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這是繼紐約大灣區、東京大灣區和舊金山大灣區建立后的世界第四大灣區。
與其他三大灣區相比較,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總量(GDP)和人口數量上占有相對優勢,2016年粵港澳的GDP總量達到14,027億美元,2017年從珠三角九城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發布的GDP預計情況可知,粵港澳大灣區的GDP總量增長至15,393美元。經對比可知,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規模遠遠地超過了紐約大灣區、東京大灣區和舊金山大灣區,這為大灣區未來金融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強大的經濟基礎。
但是,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上略微遜色,2016年人均GDP僅為20628美元,比其他三個大灣區的水平都要低,如何提高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擺在中國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在粵港澳的經濟發展中,金融業是未來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核心產業,但如何確立大灣區金融發展的定位和格局,如何推動大灣區內金融業協同發展,以及如何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競爭力,成為珠江兩岸三地各界人士熱議的話題。本文用數據說話,分析現狀,提出建議,展望未來,與大家共謀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整合與發展。
二、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整合已成趨勢
1.金融業整合是香港國際金融地位的保障
眾所周知,香港一直以來穩居亞洲金融中心寶座,2016年卻出現了下滑趨勢,由中國發展研究院(CDI)和英國智庫Z/Yen集團聯合編撰的打分體系(GFCI指數)表明,2016年香港金融中心走下全球第三、亞洲第一的神壇,新加坡則超越香港成為了全球排名第三、亞洲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這難道意味著香港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保不住了嗎?問題似乎并沒有那么嚴重,2017年香港全力反擊重新回到全球第三、亞洲第一的位置,打臉了那些“香港金融中心已成過去”的言論。
居安思危,從近幾年的GFCI的排名來看,新加坡、東京等地的GFCI指數與香港的差距在不斷縮小,2017年香港GFCI指數也只比新加坡高出2個單位,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香港金融發展面臨的困境。香港經濟過去依靠地產、金融、旅游和貿易的發展躋身世界前列,而今隨著經濟和貿易全球化,香港的貿易和旅游業優勢明顯減弱,我們已經很少將“購物天堂”這個標簽加諸香港。目前,香港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已經達到了90%以上,可以看出香港自身的經濟體單一,實業基礎薄弱。綜觀香港經濟結構,金融業發達是香港最大的優勢,但卻缺乏實業做支撐,可見,與內地經濟相融合是保持香港金融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香港,既要面臨隨著資本賬戶開放內地自貿區和金融中心的競爭,又要應對新加坡、倫敦等離岸人民幣市場快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有助于加快香港與內地經濟深度融合,依托珠三角完善的產業鏈與深圳的科技創新,發掘更廣闊的內地市場需求,通過深化與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探索香港經濟發展的新空間。
2.粵港澳三地存在明顯的互補優勢
珠三角的優勢在于制造業與創新引領的科技行業,比如擁有騰訊、華為、華訊方舟、華大基因等一大批國際國內科技巨頭。僅深圳,2017年已有5014家企業達到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首次突破1萬家。深圳也成北京之后,全國第二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破萬的城市,深圳中小板與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數量也連續十一年名列全國大中城市首位。也正是如此,才使得珠三角能與長三角競爭。而香港若不能依托珠三角地區的發展與實力,也無法面對國內國際的各類競爭。
香港是自由之都,和澳門都擁有相對自由的經濟環境,它的各類經濟制度與法律制度,均與國際相接軌,是粵港澳地區重要的國際平臺,內地的企業,完全可以依托香港這個平臺,積極參與全球化,走向國際。香港也是重要的國際融資中心,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融資中心,世界各地的投資者都匯聚香港,具有強大的資金優勢,可以為內地企業的發展提供完善的金融融資服務。香港還是內地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跳板”,進軍海外市場的“試金石”。
香港交易所在近期修改《主板規則》,便利新興產業及創新型公司赴港上市。同時,又一內地科技巨頭小米公司也宣布將于香港上市。中國經濟未來轉型的趨勢是新經濟,但內地修訂證券方面的法律法規又相對漫長,香港憑借獨特的優勢,制度調整也更靈活,又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中間一環。在新經濟舊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全球現在都面臨著傳統舊經濟的增長動力在減弱,新經濟迫切地需要金融資源的支持。如今,香港市場提供了融資渠道,將成為新經濟公司上市首選。
憑借比較優勢,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之間的橋梁,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香港可以繼續發揮大陸地區與世界“超級聯系人”的作用,進一步發揮香港的競爭優勢,提升在金融業的地位。
三、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整合的總體格局
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城市屬于三個不同的金融體系,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整合該如何實現呢?有些學者提出將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地并列起來,整合成一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核心金融圈。這種說法顯然是考慮不周的,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廣州等內地特大城市經歷了40年的發展,但深圳和廣州的金融發展水平還遠不如香港,簡單地合并主要城市肯定行不通。另外一種聲音就是由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代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中心,就像紐約大灣區中的紐約金融中心和東京大灣區的東京金融中心一樣,粵港澳大灣區以香港為唯一的核心金融中心。但是如前文所述,香港的金融發展缺乏實業基礎,其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都不如紐約和東京,未來在與其他三大灣區的競爭中并不具備明顯優勢。
鑒于我國“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我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可以設立兩個金融中心,即將香港設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中心,同時將深圳設為大灣區國內金融中心,以香港、深圳這兩個金融中心帶動整個大灣區金融的發展。香港作為大灣區的國際金融中心是毋庸置疑的,深圳金融中心的發展潛力也是大灣區其他城市無法趕超的。
從證券市場的數據來看,2016年深交所總市值已達到3.4萬億美元,超過港交所3.2萬億美元的水平;2017年深交所總市值達到3.7萬億美元,港交所總市值則達到4.3萬億美元。在募集總額上,2017年港交所和深交所的募集總額分別排在全球第三和全球第五的位置。香港金融中心和深圳金融中心如能互相取長補短,加上以全球排名第二的中國經濟總量為支撐,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中心的發展優勢是其他三大灣區無法超越的。
四、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整合的保障機制
大灣區內的金融業整合并非易事,香港、澳門和珠三角城市在金融制度和金融環境等方面的差異非常大,要實現大灣區的金融互聯互通,內地的金融體制改革力度和金融開放程度還需進一步增強。
1. 基礎設施建設完善
交通配套設施是金融業整合的基本保障。建立灣區內部便捷的人員流動“一小時交通圈”,是區域金融整合、教育改革、科技轉化等的基本保障。在建的廣深港高鐵能幫助粵港澳灣接近“高鐵+地鐵”無縫銜接的目標,極大提高灣區內的出行效率。但為了交通系統的有效銜接,還需要大量的整合工作,這對于現有行政體系和既得利益是個挑戰,特別是信息化整合問題。同一片交通區域,由不同的利益主體進行管理,這將在信息化管理協調統一上產生壁壘,也是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而從客運精細化運營的角度而言,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系統可以參考大東京地區地鐵,東京灣擁有世界客流量最大的地鐵系統,且密度大、精度高,12條地鐵線呈放射式布局與城際鐵路實現銜接聯運,有效地緩解了東京灣都市圈交通問題和環境問題,這是值得粵港澳大灣區借鑒學習的。
2.三種貨幣貨幣自由流通
大灣區目前有三種流通貨幣,人民幣、港幣和澳幣受制于不同銀行體系,三種貨幣還沒有實現自由流通。將來隨著大灣區內經濟和社會來往活動的增加,參與大灣區活動的主體對三種貨幣的自由流通有著迫切的需求,大灣區應當要建立貨幣流通機制,保證三種貨幣能夠自由流通,三種貨幣的自由流通也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實現提供經驗。
3.資本實現自由“聯姻”
從2012-2016年我國大陸與香港之間的直接投資流量對比中發現,大陸對香港的直接投資流量呈不斷上升趨勢,香港對大陸的直接投資流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兩者之間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剪刀差”,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香港金融機構在進入內地時面臨著門檻限制和成本限制。要真正實現大灣區內金融業整合,必須要放松大灣區內的管制要求,在大灣區內逐步實現對香港資本、澳門資本放開,同時放開灣區內資本進入香港、澳門的限制要求。
4.風投資金互聯互通
以發展創新經濟為著力點,進行金融市場互聯互通試點。香港的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可以為大灣區內的初創公司提供資金,而金融科技公司更是香港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潛在客戶和合作伙伴。當這些初創公司的規模不斷變大以后,香港作為一個融資平臺,可以吸引他們來港上市。此外,香港也有很多企業合并和收購方面的專業人才,可以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
作為擁有眾多高科技企業的深圳,其研究機構數量并不匹配,新技術從研究到應用的周期較長,對于區域創新能力形成了一定阻礙。通過引入香港的資金,整合來自“香港三校”的優質科研資源,未來粵港澳灣區可以參考三大國際灣區的模式,例如,舊金山灣區集聚了斯坦福、加州伯克利、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等世界級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為硅谷的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科技人才。
5.金融監管體制和金融政策基本統一
在“一國兩制”的背景下,大灣區內的珠三角九城市肯定會受到內地金融監管體制和金融政策的約束,但是香港和澳門則不會完全按照內地金融監管體制和金融政策行事。因此,大灣區可以借鑒香港金融發展的經驗,以香港金融體制和政策為參照,應實行基本統一的大灣區金融監管體制和金融政策。
6.法律領域協調互聯
建立粵港法律上的協調機構,創新仲裁模式。香港屬于英美法系,內地屬大陸法系。英美法系重判例,法官可以造法;大陸法系重條文,法官不能造法。法系上的本質區別將對金融業進行跨境業務造成阻礙,從而影響金融業的整合效果。實際上,香港是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內地的法治進程依然在完善,而金融業是對規則要求極高的行業。法律是金融活動主體遭遇不公正待遇和遭遇財產損失時的最后安全港。可以以香港的相關法律作為經驗借鑒,用以倒逼大陸法律填補體系中的漏洞,提升廣深金融市場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企業在法律“留白”的范圍里,完全自主,但企業一旦出現違法行為,就要根據法律,對之進行明確的懲戒,以維持健康的金融市場秩序。
7.資訊領域無障礙溝通
建立經濟、金融領域的信息共享機制。香港是資訊洼地,能最快捷的獲得來自全球各地的消息,比如,能夠閱覽當日發行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等國際雜志;毫無障礙的使用Google,Facebook,Twitter等網絡;能看到世界各地的電視節目,金融新聞來自全球各地,消息是即時的且較少被過濾的。金融市場也可以說是消息的市場,距離消息源最近的往往掌握先機,因此香港因自由而成為消息洼地也不足為奇。反觀大陸,由于政策因素,境外資訊的傳遞還不夠即時和透明,形成了較為封閉的金融信息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較為嚴重。因此金融業整合,還需要從信息共享出發,對于全球金融市場的信息,建立互聯共享系統,真正成為一個信息有效的大灣區。
五、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增強金融競爭力?
在人民幣加入SDR和“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將集國際金融中心、“一帶一路”金融服務中心、離岸人民幣定價中心和亞洲財富管理中心等角色于一身,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發展前景十分明朗。以香港為主體的國際金融中心和以深圳為主體的國內金融中心,應順應國際潮流,取長補短,不斷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金融競爭力。
如何取長補短?我們發現香港與深圳的行業互補優勢明顯,從香港和深圳的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及專業服務這四大服務業增加值對比可知,香港在金融業和現代物流業上具有相對優勢,而深圳則在信息服務業和科技與專業服務業上具有相對優勢。此外,珠三角則在高端制造業、智能制造業十分發達,可成為粵港澳金融發展的經濟腹地。而今,移動支付、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將金融與科技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若能充分發揮深圳在金融創新方面的優勢,實現粵港澳三地的協作,就會構成大灣區獨特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