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彪:打破“行政區經濟”,粵港澳大灣區將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
?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志彪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專訪時表示,下一步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通過區域統一市場建設,逐步形成中國強大的統一大市場,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轉換建立基礎。
《南方日報》4月18日A04版報道
?
破除市場分割應做到清單外無審批
?
南方+:目前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因素有哪些?
劉志彪:當前阻礙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大類,其表現形式、形成原因、造成后果各不相同,需要分類改革和突破。
一是縱向政府治理因素,這體現在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的配置上存在著一系列治理瓶頸和制約;二是橫向政府治理因素,如,在保護本地企業生存發展的名義下,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外地企業競爭;三是壟斷企業因素,一些壟斷企業行使壟斷性行為也可以使統一市場分割化,比如一些具有網絡平臺控制能力的平臺型雙邊壟斷企業,利用其市場地位以及相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大肆進行有損于中小企業、消費者的不公平交易。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志彪。
南方+:接下來應如何破解這些制約性因素?
劉志彪:推動統一市場建設和完善,政府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加快清理和廢除造成市場分割和市場壁壘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上,要求和鼓勵各地區的市場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這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前提。
對此,《意見》明確提出,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及時清理廢除各地區含有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全面清理歧視外資企業和外地企業、實行地方保護的各類優惠政策。
在我看來,在清單管理方面,一是要真正做到清單外無審批、無權力、無收費,必須嚴厲制止變相“留權、截權”行為;二是要做到清單目錄壓縮的“常態化”,逐步縮小政府的權力邊界;三是除了上級部門要加強監督外,還需要建立受到民眾、企業和社會監督的保障平臺。
在產業政策方面,逐步推動產業政策過渡到競爭政策,推進公平正義取向的普惠制政策。基于建設統一大市場的要求,首先必須調整產業政策的行使方式,公平正義取向的、普惠型的競爭政策要逐步替代有傾斜的產業政策,成為我國統一市場運行的奠基石,成為規范市場競爭關系的主導規則,由此確立競爭政策在整個政策體系中的優先地位。
《意見》提出,鼓勵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
創造優良的競爭環境成為地方政府新抓手
南方+:《意見》提出,鼓勵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前提下,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這有何意義?
劉志彪: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不僅要通過區域一體化發展和協調發展,打破“行政區經濟”格局,掃除區域行政壁壘,而且要發揮區域市場一體化的示范和引領作用,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做好充分準備。如果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實現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協調、協同發展,只要在此基礎上推動區域之間的相互開放,全國統一市場就逐步形成了。下一步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通過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逐步形成中國強大的、統一的大市場,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轉換建立基礎。
南方+:對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有何建議?
劉志彪:應該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把內生于發達市場經濟的競爭政策作為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手段和機制。
第一,應提倡和鼓勵地方政府間的合作協調發展。一是把實現一體化發展作為地方政府官員的主要業績;二是要厘清地方政府參與市場、干預市場的權力邊界,將其主要限定在對市場公共利益的調節上;三是簽訂具體的一體化發展協議,依照“成本共擔、利益共享”原則以政府間協商的方式,把競爭轉化為合作。
第二,推進市場的一體化,要從區域內具體的項目做起,大力弘揚務實精神,可以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從破除政府公共項目的合作障礙開始,逐步消除戶籍、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的障礙和難點。
第三,要注意發揮企業尤其是企業集團的主體作用。一是要鼓勵區域內企業的收購兼并活動,這可以將區域間企業的市場協調行為內化,導致強烈的一體化效應;二是要發揮龍頭企業在建設戰略性產業集群中的一體化作用,推動實現經濟區域“極化—擴散”增長的現代生產力配置方式;三是要依據國內企業之間的市場分工,構建鏈接各區域的一體化價值鏈。
南方+:這對地方政府提出怎樣的新要求?
劉志彪:未來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加快,將對地方政府產生多方面影響。以創造“政策洼地”參與競爭的辦法將受到抑制,即地方政府參與市場競爭的自主能力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各種行政壟斷的管理方式也將受到統一市場取向政策的管制,市場一體化程度加大;地方政府挑選輸家和贏家的產業政策能力降低,但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執行競爭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產業政策能力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會進一步出現“極化—擴散”效應,發展更加均衡,創造優良的競爭環境成為各地推動發展的主要渠道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