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規劃發布!河套火了
近日,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下稱“合作區”)火了。
研究發現,為充分發揮好“以點帶面”的作用,推動粵港澳合作向縱深推進,中央一年一個重大利好,2021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2022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今年,《規劃》的發布,無疑是一個“王炸”。
合作區總面積3.89平方公里,包括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園區和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園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繼橫琴、前海、南沙后的第四個重大合作平臺,不到四平方公里合作區從哪里來?又將去向哪里?有何戰略意義?
近30年時間如火淬煉河套真金
合作區的開發利用過程幾經波折。
1995年,深圳與香港共同開展河流防洪排澇工程,正式開工深圳河治理第一期工程,通過將深圳河截彎取直,“造出”一塊面積0.87平方公里的區域,這就是今天的落馬洲河套地區(河套A區)。
據了解,這片0.87平方公里的落馬洲河套地區原本屬于深圳行政邊界,1997年《國務院令第221號》訂明,深圳河改道后,河套區坐落于香港特區的邊界內,受香港特區的法律規管,解決了河套地區土地業權所屬問題。
但由于靠近邊境禁區和濕地保護區,落馬洲河套地區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被最大限度地保留著原生態環境,并沒有大規模的開發利用。
直到2007年,香港特區政府首次在施政報告提及港深兩地政府共同開發該片土地,并把它列為香港十大建設計劃之一,落馬洲河套地區迎來了開發小高峰。
?
?
圖片來源:《關于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2017年)
但發展仍然比較緩慢。直到2017年,深港雙方簽署《關于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河套開發意向才塵埃落定,合作區發展也終于迎來加速期。該備忘錄明確河套A區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同時,香港支持深圳將深圳河北側毗鄰河套地區約3.02平方公里區域打造成為“深方科創園區”,共同構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
?
合作區規劃圖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支持落馬洲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毗鄰的深方科創園區建設,共同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區,建立有利于科技產業創新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實現創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動。至此,合作區走上發展“快車道”。
?
?
近30年來合作區發展時間軸
從治河造地到共建合作區,深圳河兩岸蝶變出了目前為止大灣區唯一一個橫跨粵港兩地的重大合作平臺,也是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重大平臺,將承載粵港科創合作的無限可能,推動大灣區科創體制創新、更好對接國際規則,成為大灣區引領型、創新型改革的新增量。
這也是《規劃》給合作區深圳園區的定位——打造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
“咬合處”打造“特區中的特區”
合作區雖然總面積僅3.89平方公里,但別小看它。
從地理位置上看,合作區處于深港兩地融合發展“咬合處”,北鄰深圳皇崗口岸的貨運停車場,南抵香港新界西北區的落馬洲,東臨上步碼頭,西至皇崗口岸大橋,堪稱“特區中的特區”。
更重要的是,合作區不到4平方公里的面積,卻坐擁皇崗和福田“兩大口岸”、福田保稅區一號通道三大跨境通道,緊密地將深港兩地聯系在一起。另外,新皇崗口岸已為香港北環線支線預留接入位。
?
?
合作區跨境通道示意圖(圖片來源:深圳市福田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發展事務署)
另外,《規劃》提出對合作區深圳園區實施分區監管布局,對貨物實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監管模式,對科研人員采用“一線高度便利出入境”的通關模式,將在促進跨境要素流動方面實現重大突破。這些優勢大大便利了互通往來的深港人群。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深圳—香港,一水相連。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合作區成為深港兩地戰略布局的咽喉要地,將為兩地發展增加科技創新縱深空間,也承載了促進香港經濟多元發展的重要使命。
當前,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形勢復雜,深圳希望進一步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與此同時,香港長期以第三產業為支撐的優勢逐漸減弱,科研和生產轉化力度短板顯露,期待以創新科技推動產業結構優。
在這一過程中,擁有優越區位優勢的合作區重要性凸顯。它猶如“前沿哨所”,敏感地感知著深港兩地市場的變動,有利于推動深圳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同時推動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打造驅動香港再創高峰的新引擎。
再加上香港正大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今年6月香港特區政府宣布成立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北都辦),以統籌、倡導及推動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各界預期香港將形成“南金融、北科創”的發展新格局。
?
?
香港北部都會區示意圖。
合作區香港園區位于北部都會區范圍內。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迎來高光時刻,合作區將成為備受矚目的區域焦點。
搞科創最重要的還是人才
研究發現,合作區深圳園區高端科創資源正快速形成從“零的突破”到“集聚發展”的良好局面,“香飄四溢”的科創人氣正在河套合作區逐步積累。
目前為止,合作區深圳園區實質推進和落地高端科研項目逾150個,平均每平方公里落地50個高端項目;5所香港高校帶著10余個優質科研項目進駐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集聚了西門子能源創新中心、華為數字能源研發中心、意法半導體先進封測創新中心、西部數據先進存儲研發中心等國際頂尖企業研發中心。
隨著《規劃》印發,合作區深圳園區頂層設計、空間規劃、科創支持政策等系列配套逐步完善,越來越多“港人港企港校”將合作區作為北上的首選地。
未來,合作區通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香港科學園等創新節點形成“半小時科研圈”,與廣州、東莞、惠州等城市形成“一小時產業圈”,將成為全球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向往的集聚地。
“科學發現是一個世界性的行為,如果不跟世界上最頂級的科學家有良好的信息交流,不跟世界最前沿的人交流,怎么可能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對于香港而言,最大的優勢在哪?實際上就是國際化,這方面國內沒有一個城市能媲美。一河兩岸的河套地區正在把深圳的制造業優勢和香港的國際化科研優勢有機對接在一起,這對提升整個國家的創新體系和效能是有幫助的。”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丁煥峰在接受采訪時談到。
新時代,新平臺,新使命。乘風而起的合作區,將加快構建起開放型協同創新共同體,書寫港澳“科創雙城”新故事,掀起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發展的新篇章,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