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好歷史接力棒 奔向現代化新廣東——寫在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際
崢嶸歲月,山河為證。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風起南粵,潮起珠江。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承擔著重發展農業、輕工業和出口創匯的重任;到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爭當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實現大發展大躍升;再到新時代新征程,以新擔當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每一個歷史時期,廣東都自覺扛起沉甸甸的責任,與時俱進抓改革、促發展、護穩定,以一省一隅不斷發展的新實踐,努力為全國發展大局增光添彩。
經濟總量連續35年領跑全國,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居首,全面超越亞洲“四小龍”……絢爛精彩的歷史蝶變,讓廣東成為新中國發展奇跡的精彩華章、生動縮影;廣東以無可爭辯的發展成就,在改革開放最前沿彰顯出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站在歷史的交匯點,全省上下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正以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再造一個新廣東”的闖勁干勁拼勁把現代化建設不斷推向深入,奮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
穿越歷史煙云,回望廣東75年篳路藍縷、滄桑巨變的奮進歷程,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蝶變軌跡清晰可見,不斷前進、向上突圍的經驗規律格外澄明。
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引領廣東始終沿著正確的道路劈波斬浪、勇毅前行——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8次南下廣東,從修改審定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率先提出利用外資的設想,再到起草《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諸多有關新中國建設和發展的決策從這里“飛”往神州大地。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鼓勵支持廣東當好改革“試驗田”,推動實現率先發展、跨越發展。鄧小平同志在重要關頭為廣東改革開放把脈定向,放權廣東“先走一步”,激勵經濟特區“不走回頭路”,發表南方談話撥開思想迷霧,引領南粵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江澤民同志首次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同志闡述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觀點,推動廣東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新一輪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5次親臨廣東,釋放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強烈信號,為廣東關鍵歷史關口的發展掌舵領航、定綱指向,一以貫之殷切期望廣東“走在前列”,賦予新時代新征程上新的更大使命,給予廣東干部群眾最親切關懷、最有力指導、最強大動力。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黨中央接連賦予廣東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和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臺等重大機遇,部署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平臺,以及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廣州期貨交易所、華南國家植物園、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等重大項目,為廣東現代化建設注入更強勁的動能、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歷屆省委省政府的接續奮斗、艱辛探索,推動廣東各項事業與時俱進、向縱深發展——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廣東新生的人民政權迅速恢復經濟社會穩定,勝利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拉開了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序幕,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特別是積極承辦廣交會,使廣東成為新中國沖破西方經濟封鎖與政治孤立、打開通向世界大門、與各國平等互利互通貿易的時代窗口。
改革開放之初,以習仲勛同志為代表的廣東改革開放先行者、開創者向中央爭取“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帶領廣東“先走一步”,率先創辦經濟特區,實行國有企業超計劃利潤提成獎、財政“包干制”改革、價格闖關等一系列首創之舉,以“敢為天下先”的歷史擔當“殺出一條血路”,形成了“孔雀東南飛”“發財到廣東”的動人場景,有力推動全省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飛躍。
新時代以來,省委、省政府錨定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使命任務,扭住一個又一個重大節點拼,抓住一個又一個歷史機遇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蓬勃發展,帶領全省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二十大以來,新一屆省委、省政府連續兩年在農歷開年之初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擂起奮進催征的金鼓,奏響走在前列、當好示范的強音;立足新的省情實際作出“1310”具體部署,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
一代代建設者奮斗者的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凝聚成億萬群眾的偉大創造,讓南粵大地舊貌換新顏——
從破土動工建設超百米高混凝土大壩——新豐江水庫大壩,一舉建成當時華南地區最大的水庫;到開鑿雷州青年運河、造就省內最大“人造海”,興建長崗坡渡槽、架起“人工天河”,一改雷州半島干旱苦難歷史、羅定“十年九旱”困局;再到建設以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為代表覆蓋全省的水資源骨干網絡……緊緊依靠群眾投資投勞興修水利,廣東加快實現從旱澇不均、小水大災到水潤萬家、江河安瀾的歷史變遷。
從開展岳山造林大會戰、創造將貧瘠荒山變成萬畝林海的綠色奇跡;到全省全域推開“五年消滅荒山,十年綠化廣東”,一躍成為全國荒山造林綠化第一省;再到新時代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牽引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奮力繪就嶺南山川城鄉綠美實景圖……廣泛發動群眾投身全民綠化火熱實踐,助力廣東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克服亞洲金融危機、抗擊“非典”斗爭、防控新冠疫情、抵御“百年一遇”洪水、迎戰超強臺風……面對發展中積累的難題和突如其來的風險挑戰,廣東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匯聚成守望相助、眾志成城的磅礴偉力,在戰風斗雨中克難前行,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二)
追尋發展足跡,縱觀廣東75年從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業省躍升為第一經濟大省的驚人巨變,不難發現,在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的背后,凝結著這片改革熱土、發展熱土到處蓬蓬勃勃的創新與創造,涌動著升騰著億萬廣東兒女的夢想與希望,使之成為民族復興、強國建設進程的生動注腳。
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實現歷史性跨越——
1949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GDP)僅為20億元。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1988年經濟總量突破1000億元,1989年躍居全國首位,并保持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在高基數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特別是近5年來,經濟總量更是連跨數個臺階,從10萬億元躍升至超13萬億元。
按不變價計算,廣東2023年GDP是1949年的743倍,年均增長9.3%;2023年,廣東人均GDP達106985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52萬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和地區行列。
產業筋骨日益強健,挺起現代化脊梁——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經濟以農業為主體,此后廣東開始結合自身優勢,逐漸加強特色工業發展,陸續興建茂名石油工業公司、廣州化工廠、湛江化工廠、韶關鋼鐵廠、廣州鋼鐵廠等大批骨干企業,逐步奠定了重工業基礎。
改革開放后,以“珠江水、廣東糧、嶺南衣、粵家電”為代表的“廣東制造”開始在國內打響名號,工業化進程全面提速,現代化工業體系逐步建立。如今,以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為代表的“廣東智造”行銷全球。
2023年,廣東工業增加值達4.87萬億元,是1952年的3469倍,年均增長12.2%,已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等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華為、騰訊、美的、格力、比亞迪等一大批創新企業強勢崛起,一個頗具規模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建立。
“兩個文明”比翼齊飛,交出更優異答卷——
海陸間騰起的重大工程,深刻改變了廣東的地理格局:伶仃洋、珠江口,當新中國初立之時,這里還是舟楫過海、擺渡過江;直到1997年,珠江口首座跨江大橋,也是中國第一座自主建設的大跨度懸索橋虎門大橋建成通車,此后數十年成為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的唯一交通命脈;進入新時代,隨著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南沙大橋、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接連落成,由南向北縱列排布的跨江通道網絡,有如“穿針引線”般加速縫合珠江口A字形缺口,歷史性地拉近了東西兩岸時空距離,也打開了珠江口一體化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推陳出新的藝術創作,極大豐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壯麗雄闊的大型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盡顯新中國勃勃生機,第一部以“個體戶”為主角的電影《雅馬哈魚檔》風靡全國,細致刻畫打工者生活的電視劇《外來妹》熱播一時,《我愛你,中國》《春天的故事》等經典曲目傳唱大江南北,粵劇電影《白蛇傳·情》破圈大熱,大型舞劇《詠春》蜚聲中外,動畫電影《雄獅少年》逆風翻盤……一件件謳歌時代、承載歷史、書寫人民的文藝精品如百花齊放,構筑起文英薈萃、活力迸發的“嶺南文化新高地”。
民生福祉不斷增進,日子越過越紅火——
實現“縣縣通高速”“市市通高鐵”,逾2萬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集中供水,養老、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1歲提高至2020年的79.3歲……從求生存到謀幸福,人民生活條件發生根本性變化。
新中國成立伊始,廣東人口近八成是文盲,1979年只有普通高校26所,在校大學生只有3.79萬人;2023年,廣東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為97.25%、63.1%,人的全面發展得到空前提升。
(三)
探究表象根源,解碼廣東75年迎難而上、大步向前的奮斗實踐,廣大干部群眾身上有那么一股子精氣神,根植基因里、融入血脈中,成為砥礪奮進、開拓進取最深沉最持久的強大力量。
這股子精氣神里,敢闖敢試是實踐淬煉的時代標識——
“向前走,莫回頭。”這是招商局集團原常務副董事長、原蛇口工業區管委會主任袁庚的口頭禪。1979年,他創辦培育了我國第一個外向型工業園區——蛇口工業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從此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口號。
“書本上沒有的,只能在實踐中摸索。”著名呼吸病學專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以“敢醫敢言,生命至上”的責任擔當,始終沖在第一線,推動我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
鄉鎮企業改組上市的先行者何享健、資本市場發展的實踐者禹國剛、創立民營高科技企業的領跑者任正非……勇立潮頭的廣東涌現一批改革闖將、探路先鋒,讓“春天的故事”在南粵大地接續唱響。
這股子精氣神里,向上向善是永恒不變的鮮亮底色——
1958年,為挽救國家財產,廣州何濟公制藥廠女工向秀麗用身體擋住燃燒的酒精,避免大爆炸發生,英勇壯烈犧牲。但她卻在人民心中永生,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永勵后人,60多年來,廣州命名秀麗樓、秀麗街,建立向秀麗·雷鋒志愿服務隊……光輝榜樣的精神在后繼有人的接力中發揚光大。
“能為患者多工作一天,就是我人生的意義!”徐克成61歲退休后到廣州創辦復大醫院,成為癌癥冷凍療法的中國第一人,被譽為厚德行醫、醫德共濟、誠信廉潔的“雷鋒式好院長”。
“布衣院士”盧永根為貧困學生和優秀教師捐贈畢生積蓄,護士葉欣臨危受命犧牲在抗擊“非典”戰場,好人叢飛11年資助183名貧困兒童,“托舉哥”周沖徒手爬樓救女童……感人至深的道德榜樣、接連涌現的凡人善舉、可觸可感的平民英雄,讓崇德向善更加深入人心,讓浩然正氣更加激蕩充盈。
這股子精氣神里,剛健樸實是持久涵養的鮮明品格——
1959年,來自中山的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成為新中國體育界第一位世界冠軍,開啟了中國體育的新篇章,發出了“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的響亮口號;65年歲月流轉,來自湛江的跳水運動員全紅嬋在巴黎奧運會蟬聯跳水女子十米臺冠軍,賽后受訪時真情流露:“我不是天才少女,一遍一遍地去練,這期間有自己的辛苦、淚水,也有開心的時候。”
“實業是一種積累,要耐得住寂寞,要持續不斷地努力,唯有發展實業,才能撐起中國經濟的脊梁。”40多年間,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始終堅守實業報國夢,帶領企業從一家“小作坊”發展成為千億級全球化企業。
建筑專家何鏡堂主持和設計200多項重大工程、氣象員楊萬基扎根上川島40余年、“乙肝斗士”駱抗先耄耋高齡依然挺在一線……各條戰線的建設者以求實務實的工作態度堅守崗位、奮發有為,支撐起廣東發展最廣泛而深厚的基底。
這股子精氣神里,艱苦奮斗是歷久彌堅的意志品質——
“研制核潛艇將成為我一輩子的事業。搞不出來,我死不瞑目!”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不畏兇險,帶領設計人員攻克一個個難關,用無怨無悔的畢生奮斗,獻身于艱苦卓絕的潛艇研制事業。
上世紀60年代,上萬名建設者來到東深供水工程施工現場,一鍬一筐、肩挑背扛,開山劈嶺、修堤筑壩,在短短一年內建成了全長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極大緩解了香港的用水困難。此后50余年,3萬多名工程勘探、設計、施工人員和運行維護人員克服地質環境復雜多變的不利影響,傾情傾力參與工程建設運行,精心守護這條香港供水生命線。
舉重運動員陳鏡開在汗水中“泡”出世界紀錄、海軍戰斗英雄麥賢得以鋼鐵意志開展對敵斗爭、優秀農民工代表胡小燕通過勤練本領從基層工人成長為首位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每個人都用敢打敢拼的精神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每一項職責,于挫折中不斷奮起、在荊棘中開辟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干出來的,偉大事業都成于實干。
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站在一代代人為之奮斗奉獻的嶺南大地上,建設現代化新廣東的征途就在腳下,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揚自信自強的精神,展現日新月異的創造,用實干業績再創新奇跡、續寫新輝煌,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在萬馬奔騰中一馬當先、步步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