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為何到“灣”里來?
以不到0.6%的國土面積,創造全國1/9的經濟總量,發展奇跡正不斷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土地上演。在區域經濟蓬勃發展的背后,依托的是一個個活力四射的個體。
高校招聘會熱鬧非凡、大灣區青年人才對接會持續上線、創新創業大賽火熱舉辦……秋招季到來,大灣區引才正忙。從高校學子到創業青年,從技能工匠到科研學者,無數懷揣憧憬的人才跨越山海,匯聚于此。
從“流量”到“留量”,為何大家愿意到“灣”里來?因為這里不僅有舞臺,更有生活。
入“灣”而立:為人才搭平臺
大灣區對人才的吸引力,可從賽事中窺見一斑。近年來,大灣區以賽促學、以賽引才,吸引了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優秀人才,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展示舞臺和鍛煉機會。同時,他們將自身所長嵌入大灣區經濟發展的齒輪之中。
日前,首屆粵港澳大灣區人力資源服務創新創業大賽初賽落下帷幕,共吸引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內外近200個項目報名參賽,參賽項目注重于人力資源服務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探索人力資源服務在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新興領域的創新應用。
大灣區的技能比賽密切關注產業需求,培養出了一批契合產業缺口的技能團隊。以第六屆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為例,隨著粵菜師傅工程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廚師在大賽中脫穎而出,推動了粵菜產業融合發展,更好服務“百千萬工程”。
粵港澳三地技能人才的交流合作遠不止競賽培養。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產教融合技能人才培養聯盟成立,近150家大灣區高校和職業院校(技工院校)、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入盟,積極開展學習調研、打造智庫、項目培育、產教對接等活動。目前,粵港澳三地共建技能人才評價規范,不斷拓展“一試三證”合作范圍及培養層次,共同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
與“灣”同行:為就業創業“鋪坦途”
大灣區不僅像一塊磁石,廣泛吸引著各地人才紛至沓來,同時也像一座橋梁,促進區域人才、資源的流通與共享,日益成為青年人才實現創業夢想的起點,香港青年麥騫譽正是其中的生動例證。
2017年,麥騫譽在數碼港創立機械人公司,為了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產品推向市場,麥騫譽把目光投向了有著產業基礎和政策扶持的大灣區。“通過大灣區,我們研發的項目內容可以推廣到全中國、全世界。”麥騫譽表示。
據介紹,廣東高水平建成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龍頭,以12個重點基地為骨干,各地特色基地為基礎的“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服務支撐體系,實現港澳青年來粵創業政策、服務和交流機制“軟聯通”。目前,珠三角9市已建成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84家,已孵化港澳項目5600多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7080人。
今年9月,《廣東省促進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就業創業條例》正式施行,以立法形式鼓勵港澳青年拓展就業創業空間,更好融入發展大局。
有“灣”可依:為生活“破圈擴容”
今年6月,深中通道正式開通,海上天塹變通途。深中兩地除了交通等硬件的互聯互通,在社保數據、業務跨城通辦等民生融通也在不斷加速。
近年來,這種“無感遷移”的“兩城生活”正不斷擴展至整個大灣區。
2021年,“灣區社保通”上線,目前大灣區內地9市設立232個“灣區社保通”服務專窗、港澳開設111個跨境服務網點并配齊服務硬件軟件……廣東社保服務已覆蓋香港14個行政分區和澳門全部行政分區。
為了將社保經辦服務向群眾家門口延伸,大灣區內地九市人社部門通過與合作銀行攜手,積極打造“15分鐘社保經辦服務圈”。珠海是全省率先推出“社銀合作”的城市,為市民提供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退保、社會保險轉入申請等多項社保業務服務,讓辦事群眾從“最多跑一次”向“就近跑一次”轉變。
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個貨幣”的框架下,粵港澳三地持續拓寬社保領域的合作機制,越來越多的粵港澳居民愿意共赴這場“大灣區之約”。
一方熱土,三方共筑。一個充滿機遇、民生共融的生活新空間正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大灣區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