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在澳門得到全面貫徹和落實,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區政府、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澳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
? ? ? ??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記者采訪了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
?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新華社記者 徐亮 攝)
記者: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成就斐然。您認為有哪些成功經驗?
崔世安:在中央的關懷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團結帶領澳門社會各界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嚴格按照憲法和澳門基本法辦事,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展現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成為國家治理實踐和成就的有機組成,印證了“一國兩制”是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
20年來,憲法和基本法權威在澳門得到堅定維護,行政主導體制運行順暢。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始終堅決維護憲法和基本法權威,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開辟了澳門良好的政治局面。
澳門特區政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施政,始終堅持傳承創新、共建共享,始終堅持提升廣大澳門居民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澳門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參與下,澳門特區政府圍繞“一中心一平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構建落實六大民生長效機制、編制實施首份五年發展規劃等各項施政部署,得到有效推進、取得長足進展,推動了澳門特區各項事業實現新的進步。
尤其令我們引以為自豪的是,在澳門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通過完善愛國教育、加強青年工作、支持社團發展,實現了愛國愛澳核心價值廣泛深入人心,推動了愛國愛澳力量不斷發展壯大;透過深化區域合作、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邁出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堅定步伐,走上了與祖國共同發展的寬廣道路。
記者:20年來,澳門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您認為澳門接下來應在哪些方面著力以提升自身競爭力?
崔世安:澳門回歸以來的20年,是澳門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各項宏觀經濟指標表現亮眼。近年來,在穩健的公共財政基礎上,特區政府進一步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公共房屋等民生領域加大投入力度,實現“共建共享、惠民利民”,與市民共享經濟成果。
下一步,我們要按照中央對澳門發展的定位要求,扎實推進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設;立足澳門經濟發展的實際,推動澳門由“博彩”走向“多彩”;在保持博彩業穩定發展的同時,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會展、中醫藥、特色金融等多元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總的來說,就是要善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加強區域合作與協同發展,實現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記者:澳門是粵港澳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您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澳門有哪些優勢和機遇?
崔世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澳門社會各界積極投身大灣區建設,融入祖國發展大局,拓展澳門產業發展空間、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促進澳門經濟社會繁榮穩定。澳門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旅游中心優勢。澳門正在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歷史文化遺產集中,同時中西美食薈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可有力帶動大灣區城市旅游水平提升。二是中葡平臺優勢。中葡論壇成立于2003年,論壇常設秘書處設在澳門,迄今已成功舉辦了5屆部長級會議。澳門正在積極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成為大灣區城市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支點。三是多元文化優勢。澳門文化多元包容,有“融通中西”的歷史傳統和社會環境,在大灣區建設中能夠發揮“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交流合作基地作用。四是科技發展優勢。澳門回歸20年來,科技事業發展日新月異,已建成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微電子等領域快速形成技術高地,成為大灣區珠江西岸科創走廊建設的重要一極。
面向未來,澳門將積極把握“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機遇,搭乘國家發展的快車,按照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定位,為國家改革開放再出發繼續貢獻澳門的力量,推動“一國兩制”事業再上新臺階。
記者:您是2009年當選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任行政長官的,現在即將結束第二個任期。您如何評價您施政的這10年?
崔世安:10年來取得的進步,離不開中央的大力支持及廣大居民的智慧和力量。10年施政經驗證明,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才能確保特區行穩致遠;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為大前提,才能促進澳門長期繁榮安定。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這10年,那就是“穩”,“穩定”的“穩”。一個地區要發展,最重要的是要穩定。
我最高興的是,十年間,我和我的團隊一起面對困難,面對問題,能夠共同努力去贏得挑戰。一個地區的發展,總會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也會產生新的問題。重要的是,未來需要我們共同面對,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