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都記者視頻連線國家財政部聘任的第三屆管理會計咨詢專家、香港工商總會青年網絡主席潘國政。說起大灣區,他思維活躍,不僅關心如何吸引香港年輕人踏出第一步,而且還以專業的眼光,看到了內地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后給香港會計服務業帶來的巨大機遇。
談及香港的未來五年,他充滿激情地說:“愛國者治港”,可視為中央向香港有志青年釋放了一個好的信號。對香港年輕人而言,是好事,更是機遇。愿為香港昌盛服務的,可以走出來。
潘國政,香港工商總會青年網絡主席,香港商界會計師協會副會長。國家財政部第三屆管理會計咨詢專家,中國星火基金會顧問,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專業委員會港區副主任,廣州市海珠區第十五屆港澳政協委員。
1/
中央給香港派了三顆定心丸
南都:從去年國安法落地再到今年全國人大通過完善香港選舉法的決定,最近香港社會有沒有進一步穩定?
潘國政:香港自黑暴事件發生以來,到去年7月1日國安法正式生效之前,商家、企業主管及專業人士,對于香港的前景都感到不樂觀。處于那樣的環境下,香港經濟民生得不到應有發展,有些行業初現停滯跡象。
今年3月11日,全國人大通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方案,我覺得這好像給香港打了兩針疫苗:第一針是給香港經濟固本,第二針是給香港特區政府一個有效發揮的空間,可以讓他們在更長遠的政策范疇內去改善香港的經濟和鞏固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
并且中央政府給了我們三顆定心丸:第一顆是對香港前景的信心;第二顆是對抗擊疫情的決心;第三顆是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的安心。
在這次疫情中,大家有目共睹,看到不同國家面對這次疫情暴發時應對和處理疫情的態度,管制方法及效果,一些歐美國家對所謂“自由”的不同理解。毫無疑問,中國是做得最到位,也是最出色的。我國派專機把疫苗送到不同的國家,令我十分動容和感慨,這是對我國科技發展的肯定,對我國疫苗的肯定,也是我國國際形象的提升。我相信香港的眾多市民也會感受到,只有國家富強,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2018年4月23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左)頒發香港工商總會青年網絡第四屆主席聘任狀予潘國政。 受訪者供圖
2/
在“一國”的前提下發揮“兩制”的優勢
南都:你如何理解“愛國者治港”?
潘國政:我覺得就像經營一個全球網絡的企業集團,里邊有著不同的優質公司。這些公司就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請一位CEO回來,請一個管理團隊回來,卻都不以集團和股東利益為出發點,這樣如何去主導整個集團的發展?而且,不同的管理層,也一定有不同層級的匯報機制。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同樣是命運共同體,香港的管治者更應從整個民族福祉、整個國家的利益著想,共同將愛國及愛港之間的橋梁搭建好,令整個體制發展得更加暢順。
南都:國家一直希望香港能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
潘國政:說到“一國兩制”,香港有些市民和商人一般都偏向于兩制。其實內地的制度,也有其強項所在。我們不難看到,在改革開放40多年里,內地是從一窮二白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在體制架構上,也在不斷完善。在“一國”的基礎和前提下,發揮“兩制”的不同優勢,香港需要利用自身國際市場經驗和金融便利性等優勢,立足服務大灣區的市場,然后輻射全國市場。另一方面協助大灣區內地城市一起開拓國際市場,一方面挖掘內地市場潛力,拓展自身。
3/
幫助香港年輕人踏出第一步很重要
南都:你如何理解大灣區戰略給香港帶來的發展機遇?
潘國政:香港過去比較集中發展金融、服務性的行業。如果年輕人在大學不是學習關于金融、服務的科目,而是專修科研﹑文化或設計,可能在香港難以得到全面發揮。
香港只有760多萬人,而整個大灣區加起來有7000多萬人口。在香港向上流動的機會慢下來的情況下,大灣區恰恰給香港年輕人一個可充分發揮的機遇和平臺。
2019年1月,參加香港工商總會訪京團拜訪國務院港澳辦,受到張曉明副主任(右)接見。 受訪者供圖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很多年輕人,讀書生活都從未離開過香港。年輕人在大灣區就業,需要通過一些招聘平臺在內地找到就業機會。如何能夠幫助他們踏出第一步,投身到大灣區中去?我認為獲取資訊的渠道很重要。
能不能打造一個人力資源資訊平臺,并請相關政府部門在香港舉辦多種形式的就業政策宣講,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內地的發展現狀和相關政策,幫助年輕人提振信心,并愿意到大灣區內地城市找到他所需要的就業崗位?
或者與香港企業合作建立一個項目合作平臺,讓香港年輕人可以用兩年時間在大灣區工作體驗,然后再調回香港或澳門工作。比如可以考慮從資訊科技、會計等專業作為切入點進行嘗試,逐步推進。
另外,大學生的實習工作項目,可考慮加大政府間的合作,在原有實習規模上加大實習學生的崗位、人數的輻射面,進一步拓展青少年對國家和大灣區的認知和了解。
4/
香港會計界的重大發展機遇來了
南都:在大灣區人才的互聯互通方面,國家出臺了專業人才資格互認的政策。作為一名資深會計師,你有哪些切身體會和建議?
潘國政:香港會計界很早就與內地會計行業建立了密切聯系,相互之間有業務往來。現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允許具有中國注冊會計師資格的香港會計師去內地創業,開創自己的會計師事務所,用自己的人脈去提供專業服務,和世界接軌,我覺得這是很鼓舞人心的事。
根據中注協統計數據,廣東省注冊會計師只有6700多人,而香港有34000多人。而且香港會計界有豐富的服務經驗,特別是針對海外上市、海外市場監管要求、海外法律稅務等方面。
隨著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大灣區不少公司逐步壯大走向上市,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會計專業服務的重要性。這個市場缺口很大,相信這是我們香港會計界的一個重大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內地經濟快速發展,涌現出越來越多創新商業模型,例如共享經濟、數字經濟、區塊鏈等,相信這些可以促進香港會計師在實際應用上提升和創新現代專業服務水平,并與內地同行一起推進會計準則的融合。
但從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角度看,當前香港會計專業人士在大灣區就業仍存在執業資格全方面認可以及對內地城市文化認知的這兩大問題。
因此,個人建議盡快研究兩地會計師執業資格互認,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先行設立中國注冊會計師(港澳類別),無需再次考試,只需要在內地注冊備案,即可提供等同于中國注冊會計師效力的資格認證。
另外,搭建專業合作服務產業園,可以采取擔任內地事務所合伙人開展非鑒定業務;如醫學界借鑒香港部分的生活醫療設施和服務體驗,讓香港專業人士有個漸進式的融入過程。
香港會計界在服務商界的過程中,會牽涉到不同的產業,需要不同種類的專業人士配合。香港服務業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專業人士能夠集中到像香港中環這樣其實并不大的地方。內地城市是否也能復制一個“中環”出來呢?在一個區或一棟樓,將進入內地的香港專業人士集中在一起,從而產生一種協同效應,一起去服務大灣區。
?5/
“愛國者治港”讓有志青年站出來
南都:為支持港澳青年回內地創業,廣深等九市也出臺了不少扶持政策,如何宣傳才能讓更多香港年輕人知悉?
潘國政: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優惠政策,但香港的傳媒在報道時,未必“緊貼”當地的政策。
如果像旅行一樣,香港這邊由領隊帶過去,落地后再找個當地導游,當地政府或合作伙伴的資訊就能很快了解和掌握,發揮到協同效益。
大灣區及香港一定要有平臺,比如傳媒或某機構可以與當地有資源,有網絡的團體互通合作,香港吸引一群領隊,和當地接洽,到一個平臺去,我相信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能擔任這樣一個重要角色。
2019年3月20日,作為區政協委員出席廣州海珠區兩會。并發表《關于發揮港澳人才效能,深入配合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戰略實施的建議》的報告。 受訪者供圖
南都: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你認為香港年輕人如何參與其中?
潘國政:在國家“雙循環”政策帶動下,我們進可攻,退可守。香港可以倒過來看周邊城市的快速發展,這也證明內地市場的潛力巨大。只要商家努力,年輕人努力,就可以通過近在咫尺的大灣區市場去創業,從而實現夢想。
“愛國者治港”,可視為中央向香港有志青年釋放了一個好的信號。對香港年輕人而言,是好事,更是機遇。有志者,有擔當。愿為香港昌盛服務的,可以走出來,去向世界證明中央給香港打的那兩針“疫苗”已發生功效,讓香港的經濟在未來五年規劃中翻一番,改善民生。年輕人可以在“十四五”期間的五年時間里,把“香港故事”講給全世界人聽,把香港藍圖描繪得更加絢麗多彩。
總策劃:梅志清 戎明昌
執行策劃:王海軍 王衛國
統籌:黃海珊
采寫:南都記者 黃海珊 實習生 吳琳 王詩琪
視頻:南都記者 張馳 李鑫 張靜薇 楊景博 實習生 劉雨薇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