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地理資源所)和“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共同主辦、“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學術論壇承辦的“一帶一路”建設十周年研討會,9月9日下午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最新出版的《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科學路徑與案例》學術研究專著,并就加強“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建設倡議展開交流研討。
白春禮院士(左)和劉衛東研究員共同為《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科學路徑與案例》新書發布揭幕。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ANSO主席、“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學術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院士致辭表示,2013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深入開展“一帶一路”建設及相關規劃的科技支撐研究,同時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建設10個海外科教合作中心,成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深度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2018年3月,中國科學院正式啟動“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絲路環境專項”),旨在提出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2019年,“絲路環境專項”被列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
白春禮指出,5年來,參與專項研究的中外科學家克服困難,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科學研究,取得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創新性突破,貢獻推進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中國方案,創新絲綢之路綠色發展的中國技術及示范體系,是中國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和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所長葛全勝研究員致辭說,該所于2015年成立“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已在“一帶一路”建設相關領域開展近30多項研究,包括“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研究、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研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五年成效評估、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科學評估與決策支持等,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科學支撐。
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書面致辭稱,《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科學路徑與案例》由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劉衛東研究員聯合數十位中外學者共同執筆完成,是中國科學院“絲路環境專項”的重要成果。作為出版方,商務印書館希望新書的出版能有助于社會各界加深對于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進展和成效的理解,為“一帶一路”建設“添磚加瓦”。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劉衛東研究員指出,綠色絲綢之路是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必然選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不僅僅是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具體行動,而且更是一種國際話語權——關于發展與環境關系的共識,關于環境標準的共識,關于發展觀的共識。他介紹說,《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科學路徑與案例》新書共19章,主要內容包括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的戰略思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減貧與可持續發展等解讀分析,并選取建設案例,從多個維度系統探索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路徑,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劉衛東透露,《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科學路徑與案例》是在中國科學院“絲路環境專項”支持下“一帶一路”專題研究系列完成的第五部學術專著,該系列最后一部學術專著《“一帶一路”怎么干——基于案例研究的理論思考》,也將于2023年年底前出版。
當天的“一帶一路”建設十周年研討會上,ANSO執行主任曹京華、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王振宇作特邀報告,分別介紹ANSO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行動、中國科學院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建設進展與成效。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翟崑教授介紹加強“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建設的倡議,將在與會專家學者交流討論達成共識后對外發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