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在廣州南沙開幕。本屆大會共達成60個合作項目,涵蓋科技創新、產業合作、人才培養、稀有血型庫共享、罕見病救治等方面,為塑造健康灣區提供重要支撐。前兩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上,粵港澳三地已簽署89項合作項目。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在醫療衛生跨境協作上提出了5個項目,包括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善用大灣區醫療服務、跨境救護直通車、建立恒常器官移植的互助機制、支持國家醫院認證標準國際化。
當前在內地患病或受傷的香港居民,如獲香港和內地雙方醫護人員協商及同意,可搭乘內地救護車至邊境管制站,再轉乘香港救護車往醫院。盧寵茂解釋,“由于救護車沒有粵港汽車牌照、藥品審批制度不一致和醫療人員不互認等原因,跨境轉運患者時會遭遇諸多不便。”他建議,可先將救護車、醫務人員、設備和藥品進行備案審批,探索點對點直接跨境運送模式,讓患者在醫院與醫院間實現更安全方便的轉運。
盧寵茂透露,未來五年香港會推出“醫健通+”,最終目的是要做到“一人一個健康戶口”,打造大灣區便捷式的統一電子病歷;在醫療創新、打造國際樞紐方面,他希望不僅做到“好藥港用”,還可以通過港澳藥械通政策,讓大灣區的患者也能用上國際先進的藥物。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局長羅奕龍關注三地醫學人才培養,希望未來能建立一個相對統一的專科培訓制度,使大灣區醫護人員得到統一培訓和認證。在旅游醫療方面,羅奕龍表示,澳門協和醫院將于2023年12月開始分階段投入服務,希望以此聯動旅游休閑業,吸引旅客在澳門休閑之余享受健康體檢、保健等醫療服務,帶領澳門700個醫療機構8000名醫療人員共同向大健康產業聯動發展。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主論壇上就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及人才素質發表主旨演講。他說,在創新實踐方面,粵港澳三地有許多成功經驗,如與澳門共同成立了大規模呼吸疾病、流行病預測預警與醫學大數據人工智能實驗室等。
在談到創新人才培養話題時,鐘南山說,不同于美國倡導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模式,大灣區科學人才培養更應強調IMH教育模式(創新、使命感和人文),在追求創新的同時要有團結協作精神,更應有使命感,“創新,不是單純發現,一定要有轉化”。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行政部門、醫學院校、醫療機構、社會組織、科技企業等主體進行了各層面的交流合作。本屆大會還發布了“塑造健康灣區十大案例”,其中既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跨境診療服務、藥械使用政策創新等內容,又有三地人才交流計劃、港澳醫療人才在內地執業、醫院評審認證標準等平臺搭建,將更好推動三地在醫療健康領域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