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之年,我國經濟成色如何?明年經濟工作怎么干?剛剛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指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一句話概括——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判斷當前經濟形勢和定調第二年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同時也是每年級別最高的經濟工作會議。這場會議信息量很大,我們從中拎出了一些關鍵詞——
關鍵詞1: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
當前,我們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
會議強調,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并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其中,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解讀認為,財政政策的“適度加力、提質增效”與去年的“加力提效”基本一致,體現出政策的連續性。“適度加力意味著財政政策會根據經濟運行情況,適時、適度加大政策擴張力度,鞏固經濟回穩向好基礎。”
一方面,隨著經濟持續修復,財政增收有基礎,政策過度擴張力度的必要性下降,同時也為宏觀調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間;另一方面,今年底中央財政增發國債1萬億元轉移支付給地方使用,考慮到債券發行、資金撥付、項目端申報等均需要時間,形成實際投資支出將在明年。提質增效則是從優化結構和加強管理著眼,進一步完善政策實施機制,切實提升政策效能和資金效益。“這是財政政策的長期目標,旨在緩解地方財政壓力、確保財政運行可持續。”溫彬表示。
關鍵詞2:新質生產力
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新質生產力”這一熱詞再次被提及。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
關鍵詞3:擴大內需與對外開放
在擴大內需方面,除了增加收入、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會議還提到,要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
與此同時,外貿外資的基本盤也要穩住。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除了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還要打通外籍人員到中國經商、學習、旅游的堵點。
關鍵詞4:國企改革與民營經濟
會議強調要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
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
關鍵詞5:房地產與重點領域風險
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要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針對備受關注的房地產問題,會議所傳遞的信號很鮮明——一方面是要積極穩妥化解風險,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另一方面,還是要繼續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中村改造這“三大工程”,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這其中,尤其是城中村改造,更是解決新市民、年輕人、外來人口住房需求的重要抓手。這與今年以來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舉措,也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解讀認為,三大工程著眼于房地產長期健康運行與穩定增長,力圖解決結構性問題、供需錯配、需求斷層等長期問題。這三大工程都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做文章,以匹配需求,并與擴大房地產內需結合。
關鍵詞6:協調發展與民生
會議對鄉村振興、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保障改善民生等工作也有非常具體的部署。比如,在鄉村振興方面強調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在協調發展方面強調要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在民生方面,強調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發展銀發經濟,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
關于這場會議,有一句表述鏗鏘有力: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而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把握和處理好速度與質量、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的關系。
開局之年,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作為中國發展最重要的“底盤”之一,廣東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廣東的“進”,也必將為全國的“穩”提供更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