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今年十二個方面工作重點,首個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我們都堅信,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機遇無限。”省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全國理事、凱信榮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智榮說。
1月23日下午,在分組審議和討論中,大灣區建設成為代表委員發言中的“高頻詞”之一。不少代表委員認為,應推動粵港澳三地科創協同發展,加快創新要素便捷流動,攜手催化“新質生產力”,加快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加快三地科創協同發展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打造科技創新高地,離不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有力支撐。”省政協委員、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國家超級計算廣州/深圳中心主任盧宇彤說,以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為例,中心在大灣區建設了多個分中心,并組建了粵港澳超算聯盟,有效鏈接各種創新要素,拓展超算應用領域,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目前,中心已為超過500家港澳科研團隊提供超算技術支持。
在盧宇彤看來,重大科研平臺、大科學裝置等直接體現一個地區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對于大灣區來說,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可以服務于灣區的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以及重要的產業創新,為區域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關鍵在于集聚一批最優秀的人才。”盧宇彤建議,不斷完善科技激勵、人才分類評價機制,發揮科技創新平臺、大科學裝置的引才引智作用,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學者和科技創新團隊到大灣區干事創業。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以來獲批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內地與香港合作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是港澳科創成果在內地轉化的重要平臺。省政協委員、廣州市科協兼職副主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協理副校長伍楷舜表示,大灣區的高等教育機構應該加強與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促進產學研結合,推動科技成果在產業中的應用和轉化,培養更多具有實踐能力的人才。“南沙產業結構多元化,涵蓋了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多個領域,這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和實踐機會,使他們能夠在校園學習的同時,接觸到最新的產業技術和理念,增強實踐能力。”
伍楷舜認為,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內地與香港、澳門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彼此加強交流、共享資源,助力加快科技成果在大灣區的轉化和應用。“以港科大(廣州)為例,學校積極推動科研物資在兩校間跨境往來,以實現港科大(廣州)與港科大之間的科研資源互補共享、科技創新活動協同開展。”他說。
胡智榮則建議,通過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協同、推動綠色發展、搭建信息服務平臺等舉措,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和產業國際化,不斷挖掘新質生產力。
推動創新要素便捷高效流動
去年,國務院出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批復《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大灣區建設迎來新的重大機遇。
在省人大代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兼前海分院院長曲建看來,前海疊加了自貿區、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多個國家級重要平臺的角色,既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高地,也是深化改革創新的試驗平臺。
他認為,當前按照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要求,前海應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便利化、數字經濟等四大領域,和邊境內的規則機制、相對于合同糾紛的仲裁機制、供應鏈的安全機制等三套機制上探索創新,使深港之間的人、財、物、數等資源要素對接更加便利,推動深港合作再上新臺階。
在深圳的另一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也正加快建設,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160多個優質科研項目、初步形成6大科創板塊的高質量創新沃土。省人大代表、深圳市福田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馬宏建議,要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以“制度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發展,加快布局建設國家級重大科研設施、機構和平臺,重點解決河套合作區人員、物資、資金、數據等創新要素的便捷高效流動,以及深港規則機制銜接等問題。
她表示,要用好河套首個立法聯系點、人大代表聯絡站,拓寬立法民意征詢“直通車”,加快推進“家站點”履職新平臺,以法治力量助力河套合作區建設。
作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平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進入全面實施、加快推進新階段,琴澳深度融合發展按下快進鍵。省政協委員、澳門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林燕妮建議,應進一步提升兩地通關、生活與交通的便利度,吸引更多人流和物流進入橫琴。“另外,還要加快實現澳門企業資質牌照在內地的互認互通,實現琴澳信息資源共享,方便更多澳門企業落戶橫琴。”林燕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