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共建優質生活圈 更多民生利好陸續有來
“我們今早會在香港喝早茶”,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開通,在廣州南站開往香港西九龍的首趟列車上,很多乘客興奮地說。誰會想到,40年前由于交通、通關等各種條件限制,當時從香港到深圳辦事有時都難以一天來回。
“一小時生活圈”的成型,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粵港澳社會民生合作的飛速發展。改革開放之初,廣東通過港澳引進外資筑橋修路飲得“頭啖湯”,拉開了基礎設施大發展的序幕,現在珠三角已形成全世界最密集的高速公路網。近年來,粵港澳合作編制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從區域全局銜接協調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建設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推進通關便利化,構建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構出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框架,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硬件支持。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粵港澳不少民生領域合作堪稱開全國先河。以旅游為例,從1983年內地居民組團從廣州出發赴香港探親旅游,到2003年廣東佛山、東莞、中山、江門等市率先在全國試辦個人赴港澳旅游,三地旅游業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如今赴港澳游、經港澳游早已走進尋常百姓家,廣東旅游大省地位不斷強化。粵港澳通關口岸數量也越來越多,往來越來越密切。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三地社會民生領域的合作持續深化,讓粵港澳居民的獲得感滿滿。據廣東省港澳辦介紹,醫療衛生方面,建立了粵港澳傳染病防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緊急醫療救援、食品安全監測、醫院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醫藥發展等合作機制。環保合作方面,共同實施珠三角大氣污染物減排方案,優化區域空氣的監測網絡并實時公布監測數據。打造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示范基地,推進南沙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等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更是為粵港澳青年聯手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加強教育、醫療、文化、旅游、人才、創業、社會保障、生態環保等領域合作,建設一批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更多的民生“利好”將陸續有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