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建設 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方案的通知
粵府函〔2020〕328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東省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發展改革委反映。 ? ? ? ??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20年11月3日
?
廣東省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工作方案
?
為深入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的戰略部署,加快廣東數字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根據《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基本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指示要求,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有利機遇,堅持問題導向,圍繞要素流通、核心技術產業發展、數字化轉型、數字治理、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等關鍵環節,強化數字經濟創新要素高效配置,充分發揮數據作為數字經濟關鍵生產要素的重要價值,適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礎設施體系,著力提升數字化生產力,深化5G、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大力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步伐,探索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徑,總結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創新發展經驗,引領帶動我國數字經濟加快發展。
(二) 建設原則。
——系統布局、統籌推進。堅持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按照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以及“一核一帶一區”等重大戰略任務部署,統籌推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數字經濟領域各類試點示范,系統推進廣東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先行先試、率先發展。突出改革意識,著力打破與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障礙,在數據要素市場培育、核心技術攻關、創新資源國際化配置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為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起到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數據驅動、激發活力。充分發揮數據作為數字經濟重要生產要素的關鍵核心作用,推動數據要素高效匯聚和有序流動,通過挖掘數據資源價值激發經濟新活力,探索構建以數據驅動為關鍵特征的新經濟形態。
——技術引領、搶占高地。著眼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高地,前瞻布局前沿引領技術,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促進數據鏈、技術鏈、產業鏈、政策鏈、資金鏈、人才鏈“六鏈融合”,加速集聚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的高端要素,進一步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競爭力。
——深度融合、助推轉型。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賦能作用,打造全新數字經濟發展生態,促進新技術、新業態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步伐,提升數字化生產力。
(三) 主要目標。
通過3年左右的探索實踐,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高地。數字經濟發展規模繼續領先全國,到2022年,全省數字經濟增加值力爭突破6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50%。在數據要素高效配置、數字經濟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實現新突破。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價值進一步顯現。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新進展,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業收入達到5萬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超過1.4萬億元。率先建成支撐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5G基站、窄帶物聯網基站規模保持全國第一,全省一體化、智能化、綠色化數據中心集群初步建成。傳統產業和領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深入推進。
二、重點任務
(一)建設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全國標桿。
1.加速形成高速、泛在、融合的基礎網絡設施。大力推進5G網絡建設,全面建設5G SA(獨立組網)。爭取國家支持,探索打造以1.4GHz頻段為主的全省無線政務專網,擴大700MHz頻段廣電5G網絡在深圳、廣州等地的試驗和建設規模。到2022年,全省累計建成5G基站達22萬個,建成珠三角5G寬帶城市群,實現粵東粵西粵北城市、縣城及中心鎮鎮區5G網絡覆蓋。圍繞重點應用場景提升建設速度、融合深度和應用廣度,打造全國5G區域創新應用高地。根據特殊行業應用需求,建設基于1.8GHz頻段的4G-LTE無線專網,加快5.9GHz頻段車聯網試點推廣。深入推進高水平全光網省建設,全省光纖用戶免費、免申請提速至100M,全面推進新建住宅光纖到戶,推進千兆寬帶進住宅小區、商務樓宇。加快實現全省20戶以上自然村光網全覆蓋,農村用戶光纖普遍提速到100M以上。進一步提升IPv6端到端貫通能力。改造升級工業企業內外部網絡,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擴容增能和二級節點建設。到2022年,共建成50個以上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累計標識解析注冊量超15億。加快窄帶物聯網(NB-IoT)建設,積極發展低功耗廣域網(LPWAN),深化工業物聯網(IIoT)在工業制造領域的行業應用,推動設備聯網數據采集。到2022年,實現NB-IoT網絡在縣級以上城市主城區普遍覆蓋、珠三角地區深度覆蓋。前瞻布局未來網絡,加快建成廣佛肇量子安全通信示范網,規劃建設粵港澳量子通信骨干網,并實現與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絡對接,布局建設量子衛星地面站;積極探索布局新一代通信、衛星互聯網、量子互聯網等未來網絡設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廣電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打造協同高效的計算存儲設施集群。加快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深圳中心升級改造。支持深圳鵬城“云腦”、珠海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臺、東莞大科學智能計算平臺等智能超算平臺建設。科學合理、統籌規劃全省數據中心建設,支持廣州、深圳主要建設低時延類小型或邊緣數據中心,有序推動其他地區建設數據中心集聚區。加快全省直達通信鏈路改造擴容,為優化數據中心空間布局創造條件。引導數據中心向規模化、一體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布局發展。順應計算生態向移動端遷移的重大趨勢變化,抓住交通、金融、電信、能源等行業建設新型數據中心的契機,鼓勵國內領軍企業牽頭推動鯤鵬等創新生態發展,加快完善自主計算產業生態。到2022年,初步構建起涵蓋“超-智-云-邊”的梯次化、高效協同的國家級區域數據中心和智能計算中心集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能源局、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推進智能傳感、大數據、云計算、邊緣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發展、集成創新。推動交通、能源、水利、農業、市政、環保、物流、廣播電視網絡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智能+”升級,加強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運行組織和管理方式的創新,在全國率先形成適應數字經濟和智慧社會發展的融合基礎設施體系。(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能源局、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率先形成數據要素高效配置機制。
1.培育建立數據要素市場。在數據生成、確權定價、流通交易、安全保護等方面制定地方性法規和標準規范,探索建立數據要素高效配置規則體系,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管理。引導培育大數據交易市場,依法合規開展數據交易,支持條件成熟的機構建設大數據交易中心。探索數字資產證券化,爭取國家支持在廣東建立數字資產交易所。完善數據交易、結算、交付、安全等功能,促進區塊鏈技術在數據交易中的應用。(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省委網信辦、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積極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選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的教育、交通、生物安全、醫療健康等領域,在有條件的地市開展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試點。加強數據分級分類管理,確定可開發利用數據資源范圍,建立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目錄清單,明確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邊界條件和監管措施。研究設立省公共數據資源交易機構和相關研究機構,探索建立市場化的公共數據資源配置模式,探索構建數據產品和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及收益分配方式。(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省委網信辦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國資委、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建立政務數據開放“負面清單”制度,進一步提升數據開放共享水平,建立以一體化政務大數據中心為主、公安大數據平臺等為輔,匯聚各地各部門共享數據,形成自然人、法人、自然資源與空間地理、社會信用和電子證照等五大基礎數據庫。針對業務應用場景,建設主題數據庫和專題數據庫。到2022年,建立5個主題庫和7個專題庫,匯聚數據超過200億條。建立數據中臺,開展數據共享、開放、分析等服務,實現由提供數據向提供服務轉變,為數據需求方提供精準化服務。統籌整合各方資源,明確數據管理責任,強化統籌規劃、建設指引、標準規范和績效評估,建立共治共享的數據開放共享體系架構。(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打造數據要素流通順暢的數字大灣區。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攜手港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促進數據資源在大灣區充分匯聚、順暢流動和深度應用。支持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和運營大數據交換中心、離岸數據中心。探索建設南沙(粵港澳)數據服務試驗區。支持科研合作項目需要的醫療數據等數據資源在大灣區內有序跨境流動,爭取國家允許粵港澳聯合設立的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專用科研網絡,實現科學研究數據跨境互聯。健全大灣區網絡與信息安全信息通報預警機制。(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省委網信辦、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公安廳、省衛生健康委、省通信管理局、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打造數字經濟創新高地。
1.構建高水平創新基礎設施體系。抓住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機遇,加快推進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深圳中心)建設,謀劃新建太赫茲科學中心、工業互聯網創新基礎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建設通信與網絡領域國家實驗室及量子科學領域國家實驗室基地,扎實推進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等數字經濟領域省實驗室建設。積極推動國家生物信息中心粵港澳節點建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綜合類);在第三代半導體、新型顯示、未來通信高端器件、超高清視頻等領域,布局新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機構建設。推動港澳創新資源參與信息技術領域省實驗室建設,加快推進大灣區交叉研究平臺和前沿學科建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重點領域核心技術攻關。爭取國家在廣東開展新型舉國體制協同創新試點,加強創新資源向廣東集聚,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持續推進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著力突破集成電路制造相關設備和材料、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等面臨“卡脖子”風險的重點領域。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領域實施“強核”行動,重點開展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基礎理論、核心算法及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在新一代通信網絡、8K、量子信息、類腦計算等前沿技術領域啟動一批基礎性、前瞻性重大專項。支持和引導港澳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寬帶通信與新型網絡”部省聯動專項,參與廣東在數字經濟領域開展的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專項,共同開展核心技術自主攻關。支持在區塊鏈與量子信息、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等領域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到2022年全省數字經濟領域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超16萬件。(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建設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通用信息技術生態體系。支持廣州、深圳推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打造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策源地、集聚發展新高地、開放合作重點區和制度改革試驗田。推進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推動重點軟硬件基礎平臺開源共享,支持深圳構建新一代國家人工智能基礎開源平臺,形成多元創新主體共同參與、協同創新平臺有力支撐、場景應用深入融合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突出發展智能無人機、智能無人船、智能機器人等智能產業,加快建設國家無人機系統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支持建設珠海無人船海測基地、湛江水下機器人測試基地等。加速培育人工智能輔助診斷、人工智能輔助醫療等智能醫療產業發展。支持建設一批區塊鏈基礎架構、安全保護、跨鏈互操作、鏈上鏈下數據協同、監管等區塊鏈基礎平臺型重大項目,鼓勵區塊鏈領軍企業建設自主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和開源平臺。支持廣州建設國家區塊鏈發展先行示范區,支持打造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區塊鏈產業集聚區。(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提升關鍵基礎產業發展水平。重點突破高端通用芯片設計,大力發展第三代半導體芯片,前瞻布局毫米波芯片、太赫茲芯片等;優先發展特色工藝制程芯片制造,支持先進制程芯片制造,積極推進數模混合芯片制造,探索發展FDSOI、異構集成等新技術路徑。支持大型工業軟件企業突破CAD、CAE、EDA等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工業APP培育計劃,鼓勵骨干企業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基礎軟件和集成適配輔助軟件,推動國家通用軟硬件適配測試中心建設。以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為目標,重點突破關鍵材料、核心電子元器件研發瓶頸,向中高端電子元器件研發與產業化發展。推進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試驗區建設,布局建設一批省超高清視頻產業園區,建設廣佛惠世界級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爭取開通新的4K電視頻道,建設100個以上超高清視頻應用示范項目。(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科技廳、省廣電局、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5.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聚焦發展專業化、精準化的電商服務,培育支持一批工業、農業、物流、商務等細分領域的垂直電商平臺。聚焦電商、扶貧、應急、教育等領域,推動視頻直播平臺創新發展,培育MCN(多頻道網絡產品形態)機構,壯大網紅經濟。鼓勵傳統商貿流通企業平臺化發展,進行線上線下融合銷售模式創新,發展協同經濟、社交電商、無人零售等新業態。優化平臺經濟發展政策環境,合理設置行業準入規定和許可,降低“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辦理門檻,進一步簡化平臺企業分支機構設立手續,不斷完善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數據庫,提高“以網管網”能力,健全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充分發揮平臺企業對市場主體的組織、協調、規范、引導功能。(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特色引領推動重點領域數字化轉型。
1.強化智能制造高端供給。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高水平建設一批機器人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平臺,支持建設國家工業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廣州)等檢測評價服務平臺。加快發展智能化基礎制造與成套裝備,推廣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手段在工作母機類制造業、軌道交通裝備業、高端海工裝備等行業的應用,通過生產過程的數據驅動,推動供應鏈上下游實現協同采購、協同制造、協同物流。促進智能制造服務發展,支持具備提供數字化、智能化產品研發設計、生產流程優化、設備運營維護和供應鏈管理等系列服務的專業企業發展,助力行業內中小微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升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集成服務能力的“廣東服務”供應商龍頭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聚焦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集群,深入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支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生產線裝備智能化改造,重點實施以傳統制造裝備聯網、關鍵工序數控化等為重點的技術改造,加快先進智能裝備和系統普及應用,建設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推動5萬家以上工業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實施軟硬一體的數字化改造。推動龍頭制造企業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與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實現深度互聯,打造全產業鏈信息數據鏈,提升信息、物料、資金、產品等配置流通效率。進一步發展壯大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培育超過500家具備較強實力的工業互聯網服務商。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開展數字化轉型促進行動,爭取國家支持,建設一批國家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鼓勵發展數字化轉型共性支撐平臺和行業“數據大腦”。培育發展一批跨行業跨領域和特定行業特定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搭建平臺企業與中小微企業對接機制。推動特色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企事業單位創建行業型、區域型、企業型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提升產業集群工業企業整體數字化轉型能力。實施“定制之都”示范工程,圍繞定制家居、汽車、時尚服飾、智能終端、專業服務等重點領域,打造集總部經濟、展示體驗為一體的產業集聚園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打造以智能網聯汽車為核心的新一代汽車產業生態。推進車載高精度傳感器、車規級芯片、智能操作系統、車載智能終端、高精度地圖以及高精度定位系統等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培育一批全國領先的解決方案和產品供應商。打造若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支持傳統車企提升智能控制系統的安裝比例和智能軟硬件產品的集成程度,推動整車企業逐步成為智能汽車產品和服務提供商,鼓勵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企業以及交通運營企業之間跨界融合、集成創新。推進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發放測試車輛號牌,進一步提高對測試車輛的監管和道路安全保障。完善技術標準體系,支持省內龍頭骨干企業加快制定智能網聯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產和應用標準,加快建設廣汽南方(韶關)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試驗檢測中心。加快廣州南沙國家級自動駕駛與智能交通示范區、深圳無人駕駛示范區等試點示范區建設,支持優勢地區創建國家車聯網先導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局、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打造國家數字創意產業集群。高標準建設一批數字技術驅動型的省級數字創意產業園,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字創意頭部企業和游戲、動漫發行運營平臺企業,推動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強化技術攻關和數字文化產業裝備制造發展。加快AI、VR/AR、MR(混合現實)、3D、動漫游戲、全息成像、實時渲染等應用軟件開發及關鍵技術攻關;大力發展VR、可穿戴式、沉浸式等數字內容制作設備制造產業。開發用于對活化藝術品、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的軟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利用數字技術創新交互體驗,提升文化傳播效果。實施原創優質IP培育工程,鼓勵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健康有益的游戲、動漫、視頻、網絡文學等數字內容生產,推動在線影院、數字博物館建設。支持地方、互聯網企業或4K/8K內容制作企業舉辦4K/8K視頻創作大賽,豐富4K/8K內容供給。引導云游戲、電競產業發展,建設數字創意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國際一流的賽事場館,支持新建和改造一批電競賽事場館。加快培育建設國家和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研究院,建設工業設計數據資源中心,推動數據共建共享,支持工業設計軟件研究開發,在優勢地區打造設計力量集聚的工業設計基地,提高工業設計能力。發揮廣州市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以及龍頭企業優勢,促進粵港澳動漫游戲、網絡文化、數字文化裝備、數字藝術展示、數字印刷等數字創意產業合作。(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廣電局、省體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積極推進智慧金融發展。積極推動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客戶營銷、風險防范和金融監管等方面的應用。積極推進智慧銀行建設,推廣智能柜員機、無人網點、無人銀行等新產品和新業態。支持在深圳開展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等創新應用,支持佛山探索開展大宗商品交易領域人民幣數字貨幣應用試點。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使用移動電子支付工具進行人民幣支付,推動移動支付工具在粵港澳大灣區互通使用。(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廣東銀保監局、深圳銀保監局牽頭,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高質量推動“智慧廣東”建設。
1.加快推動“數字政府”改革建設。進一步深化“管運分離”的“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模式,持續建設完善“1+N+M”的全省政務云平臺,推動建立高可靠、智能化、云網一體的“數字政府”智慧網絡。依托“粵省事”“粵商通”移動政務服務平臺,全面升級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能力,創新服務方式和服務體驗,提高“零跑動”“不見面”“免證辦”服務事項比例。推出面向政府各級公務人員的“粵政易”平臺,不斷豐富完善高頻應用場景,支撐政府內部跨部門的聯合監管、協同指揮和并聯審批。(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負責)
2.打造大灣區新型智慧城市群。支持廣州、深圳等地市建設“城市大腦”,構建“萬物互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城市大腦神經感知網絡。在有條件的城市和區域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應急廣播等基礎設施與5G網絡、物聯網、傳感技術融合建設,推進智能生活垃圾轉運站、智能逆向物流回收系統、醫療廢物智慧監管系統、“互聯網+廢舊家電”回收體系、智慧化應急廣播體系等建設。積極推進智慧燈桿建設,加快推進現有燈桿“一桿多用”改造。提升城市交通運行智能化管控水平,加快互聯網數據和城市路口信號控制系統雙向互通,實行交通控制隨流量柔性調節。加快完善停車誘導系統和停車智能收費系統建設,推進停車泊位共享平臺建設。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支持廣州和深圳探索建設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數字孿生城市。(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公安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廣電局、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建設數字鄉村智慧農業。選取10個縣和20個鄉鎮開展數字鄉村發展試點,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實施廣東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行動計劃,加強數字農業試點示范和數字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建設數字農業試驗區,以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重點,引導園區建云上云,建設一批數字農業產業園區。開展信息進村入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字化、農業植保與病蟲疫情防控治理智能化、畜禽養殖管理智能化、漁業智能化、現代數字種業發展、智慧農機發展、農田建設管理智能化、農村社會事業大數據、農村集體資產數字化、農村宅基地數字化等數字化和智能化提升工程,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數字化基礎。大力促進農村電商發展,完善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加快推進“菜籃子”車尾箱工程、“短視頻+網紅”等線上線下融合銷售模式,促進農產品出村進城。(省委網信辦、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突出發展智慧醫療。提升公共衛生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對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等信息化建設。深入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行動,加快全省線上線下分級診療服務和醫聯體建設,鼓勵醫聯體、互聯網醫院、藥房、商業保險的信息共享,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互聯網+護理”、網約藥師服務。加快智慧醫院建設,提升醫療衛生機構5G網絡覆蓋率和信息化建設水平,加快開展網上預約、咨詢、掛號、分診、問診、結算以及藥品配送、檢查檢驗報告推送等網絡醫療服務。加快人工智能診療設備等智慧醫療設施的推廣和應用。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深化應用,支持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醫療服務協同創新以及臨床和科研應用創新。(省衛生健康委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醫保局、廣東銀保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大力發展智慧教育。構建“互聯網+教育”大資源服務體系,建設智慧校園、智慧課堂,積極有序推進5G、超高清視頻技術等在教育領域普及應用,探索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VR/AR等信息技術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支持多終端在線教育。支持數字經濟企業與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建設網絡教育平臺。鼓勵發展基于有線電視網的智慧教育。繼續實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支持有條件地市和區域深入推進“互聯網+教學范式”試點。繼續推進廣東省教育科研網擴容提速,切實保障教育科研網核心網絡及地市匯聚節點設備更新需求。深入推進廣東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廣東省名師在線”建設和微課程數字出版,推動優質資源共建共享,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省教育廳牽頭,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廣電局、省通信管理局、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打造數字經濟開放合作先導示范區。
1.促進創新要素國際高效流動。舉辦國際頂級學術交流會議,在新興產業領域爭取國際標準組織或國際協調組織落戶廣東,將廣東打造成為數字經濟國際頂級創新要素匯聚地。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積極爭取進一步放寬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外資市場準入限制,鼓勵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提供數字內容增值等服務。深化數字經濟領域國際前沿科技交流合作,加快推動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中巴人工智能卓越中心、金磚國家未來網絡研究院(中國分院)等創新平臺規劃建設。(省科技廳牽頭,省委外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通信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進一步壯大數字貿易。支持各市建設數字貿易交易促進平臺,促進境內外數字經濟資源、內容、產品、服務和項目的展示、交流和對接,提供數字版權確權、估價和交易流程服務。積極推進區塊鏈貿易融資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參與銀行以安全可靠方式分享和交換相關數字化跨境貿易信息。加快推進廣州天河中央商務區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建設,打造數字貿易的重要載體和數字服務出口的集聚區。(省商務廳牽頭,省委網信辦、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打造數字絲綢之路核心戰略樞紐。積極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鼓勵相關地市與對應友好城市加強在信息基礎設施、智慧城市、電子商務、遠程醫療、“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加快境外合作數字經濟園區建設,鼓勵和支持數字經濟領域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以數字經濟國際化發展,輻射帶動其他經濟領域的深層次國際交流與合作,將廣東打造成數字絲綢之路的核心戰略樞紐。(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委外辦、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建立省推進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由省政府常務副省長擔任組長,相關分管省領導擔任副組長,成員單位包括有關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和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網信辦、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等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各項工作牽頭部門應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或政策措施,明確階段目標和時間節點,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完善優化數字經濟領域重大項目用地、用能等要素資源配置和保障,對列入國家和省級重大規劃及納入省重點項目管理的重大項目,由省按規定保障項目用地、用能等指標。(省有關單位、有關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充分發揮省級專項資金作用,積極爭取國家重大專項資金支持,加強對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制造等領域的重大平臺、重大項目及核心技術攻關的支持。充分運用政府采購政策支持數字經濟相關創新成果,推動數字經濟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廣。發揮省產業投資基金、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省創新創業基金等省級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積極支持數字經濟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充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開發數字經濟領域科技融資擔保、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產品和服務,探索“云量貸”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數字經濟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拓展融資渠道。(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廣東銀保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多元協同治理。建立健全對數字經濟發展更具彈性的行業監管體制,建立完善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制度,包容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動構建適應新業態新模式特點的從業人員權益保護機制,探索建立新型靈活就業社會保障制度和從業人員技能培訓體系。加強對數字經濟的統計監測和評估,探索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方法,定期發布數字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及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評估報告。(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統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匯聚人才要素資源。鼓勵省內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大學增設數字經濟相關專業,支持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創建信息技術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雙一流”學科。鼓勵高校和重點龍頭企業采用“五業聯動”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機制,開展訂單制、現代學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數字經濟技術人才隊伍,打造“數字工匠”。廣泛吸引海內外數字經濟領域高層次人才來粵創新創業,加快引進一批數字經濟領域學科帶頭人、技術領軍人和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