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氣象新作為全面推動廣東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高質量發展
加快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強省
傍晚的永慶坊彩燈閃耀。南方日報記者梁鉅聰攝
11月28日,2023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廣東·廣州)舉行。大會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及數字創意3個前沿領域,以“文化+科技”為引擎,打開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文化產業的廣闊前景。
廣東勇擔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廣東高舉思想之旗,“粵學習”“學習日歷”“進村入戶”等網上理論傳播品牌應運而生;融媒“爆款”層出不窮,“兩端一云”建設方案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廣州國家版本館、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拔地而起;《詠春》《白蛇傳·情》《譙國夫人》《珠江人家》等粵產精品不斷涌現;廣東推出實施文旅促消費“七個一”舉措,不斷釋放文旅“大禮包”刺激消費復蘇……
11月13日至14日,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全省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省宣傳思想文化和網信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強調,要勇擔新的文化使命,以新氣象新作為全面推動廣東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和展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窗口,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東風浩蕩滿眼春。新征程上,廣東高舉思想旗幟,精神文明新風勁吹,廣東文藝春潮澎湃,嶺南文化煥發新機,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不斷增強,南粵大地上正濃墨重彩寫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廣東篇章。
●南方日報記者楊逸
凝聚思想偉力,奏響主旋律強音
11月15日,在廣東省委網信辦指導下,南方新聞網全新打造的“學習日歷”正式上線。“學習日歷”以獨具特色的理論學習創新產品,引導廣大網民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
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為全面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高質量發展,廣東始終高舉思想之旗,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工程。“粵學習”“學習日歷”“進村入戶”等網上理論傳播品牌應運而生。
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務。
去年以來,江門創新運用“藝術黨課”開展基層思想政治教育宣講。“有趣味、有僑味”的“音樂黨課”在江門市新會人民會堂舉行,課堂融入黨史金句傳誦、現場拉歌比拼、全體合唱、黨史故事講解等環節,創意改編的咸水歌引來觀眾此起彼伏的掌聲。
“指尖上”的宣傳宣講也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新風尚。廣東實施“粵學習”網絡理論傳播重點項目,建設互動化強、應用化強的“學習文庫”,建立專家文庫、媒體文庫、學習專題等新型理論傳播產品。“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目前已實現廣東21個地級市全覆蓋。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潤心,膾炙人口的主旋律展覽與文藝作品,憑借潛移默化的力量,在全社會激蕩起澎湃的正能量。去年9月底,“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在北京拉開帷幕。精彩紛呈的廣東單元同步亮相,從照片、模型到視頻、創意互動,生動展示南粵大地“非凡十年”春潮涌蕩、氣象萬千。
近年來,廣東積極實施主旋律弘揚工程。為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全省大力推進媒體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搭建省市縣三級全媒體傳播矩陣,探索出一條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共融互通、此長彼長的深度融合之路,高歌奮進之曲,匯聚成一股奮進新征程的強大正能量。
隨著廣東媒體深度融合效能的充分釋放,主流“爆款”層出不窮。聚力打造“灣區第一端”,今年以來,南方+客戶端推出《21城·21問——廣東城市微調研報告》、原創功夫動漫《揭秘廣東真實存在的21個“武林門派”》、“縣委書記打擂臺”等全媒體報道,實現傳播的“正能量+高質量+大流量”,南方+連續多年位居省級黨報自有APP傳播力排行榜第一。
11月15日,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正式發布“兩端一云”建設方案,全力推動南方+提檔升級、建設今日廣東國際傳播中心(GDToday)和打造支撐服務全省媒體融合的統一技術平臺“南方智媒云”。兩端并立、內宣外宣并起、內容技術并重……以“兩端一云”為代表的新型傳播矩陣,掀起廣東全省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潮流,匯聚奮進新征程的蓬勃力量。
寫好精神文明答卷,文明之花開遍廣東大地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強調,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在努力交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份好的答卷上取得新突破。
穿越200多米長的廊橋,走進綠意盎然的江心小島,作為廣東首家嶺南書院,位于清遠的嶺南書院(江心島書院)坐落其間。書院坐擁近3萬冊藏書,主題展覽、經典誦讀等文明實踐活動輪番舉辦,溫潤著無數愛書之人的心靈。
“在全省打造10個嶺南書院”列入廣東省“十大民生實事”,江心島書院迎來蝶變新生。通過構建“書院+書房+書屋”建設體系,創新“政府+社會資源+公眾參與”運營模式,10個嶺南書院漸漸成為群眾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園。推動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實現嶺南書院全覆蓋,也在今年正式提上議事日程。
星羅棋布的“文化微地標”,為廣東精神文明創建九大行動提供強大助力。在深圳鹽田區,聽海、燈塔、邂逅、春天海……10所名字充滿詩意的“智慧書房”將海岸線裝點一新。獨特的建筑外形,多元的文化活動,吸引無數文藝青年到此“詩意地棲居”。
隨著文明城市創建的深入推進,“舊貌換新顏”的故事正在嶺南大地不斷發生。目前,全省共有全國文明村鎮188個、省級文明村鎮274個,全省縣級以上文明村鎮占比超過80%,城鄉面貌由內而外煥然一新。
匯聚向上向善力量,涵養剛健樸實文化,離不開先進典型的榜樣力量。近年來,廣東共推選出“廣東好人”1860名、“中國好人”563名。其中,43位上榜好人獲評“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76位上榜好人獲評“廣東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
廣東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網絡文明建設全過程,打造“廣東網絡文化精品展播”“廣東好人線上發布活動”“南粵十大好網民”故事評選等宣傳品牌。2023廣東網絡文明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的主題分享、“小林漫畫”主創林帝浣的暖心作品、“南粵十大好網民”的正能量故事……無不傳遞著億萬網民共建線上精神家園的心聲。
家教家風建設的陣地也在筑牢夯實。過去三年間,通過省文明辦、省婦聯盤活歷史古村落、家訓館、廉政教育基地等資源,廣東先后打造22個家教家風實踐基地、500個家庭文明建設示范點,實現全省21個地級市全覆蓋。
打通宣傳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題中之義。目前,全省共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28018個,實現縣鄉村三級全覆蓋,打造省級示范中心(所、站)1109個,拓展基地、點等特色陣地2.4萬個。
為豐富文明實踐活動內涵,各地因地制宜的創新做法也在“花樣翻新”。從清遠佛岡縣“初心講堂”紅色教育平臺,到珠海“口岸暖客廳”“微笑迎賓”義工崗,生動鮮活的文明實踐、便民惠民的志愿服務,將城鄉基層文明實踐網絡編實織密。
今年以來,文明單位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結對共建的新動作,讓廣東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從“有形覆蓋”走向“有效覆蓋”。目前,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結對率達到100%,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結對率達到69%。隨著“15分鐘文明實踐圈”不斷健全,“文明之花”將開遍廣東大地。
文化事業、產業“齊飛”,嶺南文脈煥發新活力
“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廣州永慶坊里,一磚一瓦承載著“老城市”的“根”與“魂”。今年國慶假期,永慶坊推出廣州首個山海中秋花燈會,青磚小巷上演“嶺南奇妙游”,吸引無數國風青少年紛至沓來。近年來,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的扎實推進,讓越來越多像永慶坊這樣的嶺南人文地標,煥發出朝氣蓬勃的“新活力”。
嶺南文化“雙創”工程深入實施,南粵大地掀起“尋根”熱潮——
隨著郁南磨刀山遺址、英德青塘遺址、“南海Ⅰ號”沉船的發掘,考古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廣東答卷”逐漸成型。今年10月,廣東省文物局、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早期嶺南探源工程”科學研究計劃。
“我們將用12年時間全面溯源嶺南早期人類與文化發展歷程,助力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鎖強說。與此同時,廣東積極推進“南海Ⅰ號”打造世界級考古品牌,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不久也將落成并投入使用。
嶺南文化題材“富礦”不斷深挖,粵產文藝精品頻頻“出圈”——
今年5月,粵劇電影《白蛇傳·情》榮獲第十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譙國夫人》在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奪得“最佳戲曲片”;粵產熱播電視劇《珠江人家》開創性地將嶺南文化元素融入劇情,目前仍為今年以來央視一套黃金檔收視冠軍……
廣東文藝奮楫爭先、勇攀高峰的新氣象,離不開高水平文藝精品創作生產體系的打造。廣東省委、省政府設立文藝精品扶持專項資金,助推廣東文藝從“高原”邁向“高峰”。今年省財政投入2.5億元,扶持全省重大題材文藝精品創作,獎勵獲國家級大獎作品和產生良好社會效益影視劇目,柔性引進優秀文藝人才。
豐富高品質文化供給,大灣區文化地標陸續點亮——
11月30日,被譽為新中軸線上的“水中盛放的木棉花”,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開門迎客。由廣東美術館、廣東文學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組成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也將在明年“揚帆起航”。
為百姓提供高品質文化供給、高效能文化服務,不斷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一座座文化地標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標志廣東文化設施建設駛進“快車道”。超過4000家公共文化新空間,成為城鄉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科技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文旅融合助力消費復蘇——
近年來,廣東出臺《廣東省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實施方案(2021—2025年)》,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文化智造”引領廣東文化產業“跑”出新優勢。廣東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已連續19年居全國首位。
6月7—11日,第十九屆文博會在深圳舉行。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展會規模、觀眾數量、國際化程度不斷攀升。今年,廣州文交會、東莞漫博會、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等高端文化產業展會平臺搭建,廣東頻頻搶占文化產業發展新“風口”。
文化新業態浪潮迭起,廣東文旅產業迎來“狂飆”。為刺激文旅和消費復蘇發展,廣東先后推出實施文旅促消費“七個一”舉措,舉辦廣東文旅推介大會暨金秋文旅消費季、廣東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等,不斷釋放文旅“大禮包”刺激消費復蘇。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接待游客5.04億人次、旅游總收入6922.6億元。其中,“五一”、端午、暑期和中秋國慶假期,全省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總收入已超過2019年水平。
11月24日,2023廣東旅游文化節在珠海拉開帷幕。隨著濱海旅游帶和生態文化旅游帶的加快建設,廣東文旅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韻將吸引越來越多游客親臨體驗,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名片也將越擦越亮。
成績單
◆全省共有全國文明村鎮188個
省級文明村鎮274個
全省縣級以上文明村鎮占比超過80%
全省共建成2801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
◆廣東共有13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8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5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16項
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9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廣東實現“省市縣鎮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建成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150個、文化館144個、博物館352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617個
◆2021年廣東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6910億元
同比增長11.3%
占全省GDP比重5.54%
連續19年居各省市區首位,廣東動漫產值約占全國1/3,電影票房約占全國1/9
◆近年來,《中國醫生》《灣區兒女》等30部粵產精品佳作獲得“五個一工程”獎逾百人次獲得文華獎、華表獎、荷花獎、金鐘獎等專業領域國家最高獎項
一線案例
舞劇《詠春》:
深挖嶺南文化“富礦”
“雙非遺”炫出“嶺南范”
日前,第十五屆廣東省藝術節如火如荼地開展。一套拳法,一束燈光,入圍本屆藝術節終評的舞劇《詠春》,12月6日至7日與觀眾相約廣東藝術劇院,再次掀起一股嶺南文化“雙創”旋風。
舞劇《詠春》所到之處,口碑與票房“齊飛”,一票難求。自去年12月底首演以來,《詠春》不但火遍上海、北京、廣州等28城,更是漂洋過海,登陸新加坡國家藝術殿堂濱海藝術中心,以“嶺南范”驚艷獅城。
“武術與舞蹈融合實在太棒了!”美國觀眾邁克爾夫婦嘆為觀止。“以舞講武”的全新演繹是《詠春》一大亮點。驚心動魄的武術對決,糅合了古典舞和現代舞之美。舞蹈演員干凈利落的肢體動作,將中國武術的美感和力道詮釋得淋漓盡致。
《詠春》坐擁強大的主創陣容。導演韓真、周莉亞曾聯袂打造《只此青綠》《沙灣往事》等現象級作品,堪稱舞壇“雙子星”。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編劇,著名音樂家楊帆作曲,知名舞者常宏基、張婭姝主演,共同組成舞劇“頂配”主創班底。
憑借“詠春拳+香云紗”獨特的“雙非遺”題材,《詠春》在社交媒體燃爆“出圈”。演員在舞劇中使用的服裝都采用香云紗制成。“這不僅是非遺的全新呈現,更成為劇中重要的情感線索。”《詠春》服裝設計陽東霖介紹。
采風過程中,主創團隊走訪多家博物館,翻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和文學作品。請教詠春拳武術指導、葉問詠春拳第二代傳人董崇華期間,“勤練習技不離身,養正氣戒濫紛爭,當處世態度溫文,扶弱小以武輔仁”的葉問祖訓,讓韓真深受感動。“短短28個字里,濃縮了中國人骨子里溫和、謙讓的精神。”她說。
雙線敘事結構的采用,也使兩個時代的故事與角色,在《詠春》劇中彼此呼應共振:如“葉師傅”的英雄,打破門戶之見,將畢生武學毫無保留地傳揚四海;如“電影人”的平凡人,同樣懷抱夢想奔赴山海,只為追尋心中的光。
“英雄站在光里,而我們愿是那束光。《詠春》故事因‘英雄’而來,由‘追光者’展開,恰好與舞劇誕生地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脈相承。”馮雙白告訴記者,《詠春》通過對葉問故事的全新演繹,引起當代年輕人的共鳴。
中國文聯首批特約評論員、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一級編劇陳建忠,則從作品中讀到了嶺南文化剛柔并濟的性格、開放包容的胸襟、世俗生活的風情:“《詠春》植入了對嶺南文化的追尋,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也讓‘粵產文藝’向前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