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發布重磅文件,粵港澳大灣區再迎重大使命|區域觀察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目標,其中就包括“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近日,新華社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賦予粵港澳大灣區又一重大使命。
深圳寶安石巖水庫風光。來源:南方+客戶端
粵港澳大灣區承擔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使命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實踐的重要標志,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日前出臺的《意見》,是國家層面首次對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為我國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政策“路線圖”。
《意見》提出到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到2035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入綠色低碳軌道、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等主要目標,并從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等11個方面提出33條具體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在《意見》中有不少新表述,比如“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等。而在“打造綠色發展高地”方面,文件首次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新的使命。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節能中心主任劉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等地區本身就有一些綠色低碳產業的集聚,比如說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等,產業基礎和配套好,外向型經濟的特點明顯,應該繼續做大做強,加快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建設。
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達253萬輛,全國平均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廣東造”。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正依托成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和完善的生態系統,打造智慧高效的協同產業鏈條。
2023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02萬輛,是全球“銷冠”。圖為比亞迪生產車間。來源:南方+客戶端
在清潔能源產業方面,不久前發布的《南方五省區新能源發展報告(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4月11日,包括廣東在內的南方五省區新能源裝機占總裝機量的32%,首次超過煤電成為第一大電源。新能源的大力發展,讓粵港澳大灣區初步建成清潔能源消納比重最高、安全可靠的世界級灣區電網。
廣東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未來綠色低碳產業集群
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在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方面同樣走在全國前列。近年來,廣東清潔能源、節能降碳、資源循環利用、生態碳匯等綠色低碳產業快速發展,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已超1000萬千瓦,電化學儲能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全國領先,氫燃料電池汽車接入量全國第一,在運核電裝機容量全國第一。
2023年發布的《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前瞻謀劃包括未來綠色低碳產業在內的五大未來產業。2024年2月,廣東正式發布《廣東省培育發展未來綠色低碳產業集群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要求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未來綠色低碳產業集群。
《計劃》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了前瞻布局未來綠色低碳產業的“六新”重點任務、八大重點工程和五項支撐保障措施。其中,八大重點工程包括深遠海風電領航工程、新型儲能競先工程、綠色氫能提升工程、高效光伏趕超工程等。
其中,“深遠海風電領航工程”位居八大重點工程之首。廣東海上風能資源豐富、發展潛力較大,近年來海上風電產業呈現跨越式發展,培育壯大明陽智能、粵水電、文船重工、中能建廣東院、中能建廣東火電、廣州打撈局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深遠海風電領航工程” 針對廣東海上風電產業還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就著力打造全球領先的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等做出進一步的部署。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惠州,擁有較為完善的石化產業鏈,大亞灣開發區連續5年位列“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位。
大亞灣石化區。來源:南方+客戶端
不久前,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意見》(以下簡稱《惠州意見》),明確支持惠州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功能作用,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在更高起點上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惠州意見》賦予惠州“全球石化產業高地、國內一流數字產業基地、綠色低碳安全發展標桿、開放包容現代品質城市”四大戰略定位,并從著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等7個方面提出25項具體措施。按照《惠州意見》設定的藍圖,到2035年,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支柱產業將躋身世界前列,建成世界一流的石化產業高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立完善,高品質現代化城市內涵進一步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