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大型多技術路線鋰電池儲能站今年投產 每年可為大灣區負荷中心輸送4.3億度電
佛山南海新型儲能電站施工實時進度已近60%。南方日報記者石磊通訊員黃昉丁卯攝
8月27日,驕陽似火、烈日炎炎,位于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的電網側獨立電池儲能項目工地上一派如火如荼的繁忙景象。第45臺電池艙在650噸汽車起重機的吊裝下精準落位,180名建設者頂著酷熱在多個作業面加緊施工,一臺臺裝載重型設備的平板運輸車正有序進入工地……該項目施工的實時進度已近60%,正在為全面投產而加速沖刺。
這座電站是我國首個大型多技術路線鋰電池儲能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超百兆瓦的電池儲能項目。預計2023年底前全面投產發電,每年可為粵港澳大灣區負荷中心輸送4.3億度電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0萬噸。
一天放電量可供20萬戶家庭使用
隨著我國風電、光伏等間歇性、波動性清潔能源大規模、高比例接入電網,新型儲能也同步進入加速規模化發展的“快車道”。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我國新投運裝機規模約863萬千瓦/1772萬千瓦時,相當于此前歷年累計裝機規模總和。
其中,鋰離子電池由于具備能量密度高、使用壽命長、安全環保等優點,在新型儲能裝機占比高達90%以上,處于絕對主導地位。佛山南海儲能電站裝機規模達到300兆瓦/600兆瓦時,占地面積58畝,將安裝156臺磷酸鐵鋰電池艙、88臺變流升壓一體機,每天最多可放電120萬度,能夠滿足大灣區約20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電芯性能、熱管理、結構連接是直接影響鋰電池儲能運行性能的3大技術要素。“我們把各要素領域的不同技術手段進行有機組合,形成了9條差異化的鋰電池儲能技術路線,各路線裝機規模從5兆瓦到75兆瓦不等。這相當于把9座不同技術特點的中型規模儲能電站聚合到一起,形成一個技術性能對比的‘大擂臺’。”南網儲能公司科技公司佛山南海項目經理吳斌向記者介紹。
據了解,該項目業主方南網儲能公司在我國新型儲能發展領域有著突出的先行優勢。早在2011年,該公司便建成投運了我國首個兆瓦級鋰電池儲能站——深圳寶清電池儲能站。2023年1月,該公司研發的我國首個高壓移動式儲能電站在河北保定投入運行;同年3月,世界首個浸沒式液冷儲能電站在梅州寶湖投入使用。“基于國內鋰電池儲能技術的快速成熟發展和我們自身在發展新型儲能的過往成功經驗,我們敢于在這么大規模的新型儲能電站同時運用多種技術路線。”南網儲能公司科技公司董事長汪志強表示。
據了解,該電站運行情況的成套指標評價,將為我國新型儲能的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提供重要實證經驗和價值參考。
廣東還將布局一批新型儲能電站
在梅州市五華縣河東工業園區寶湖儲能電站的監控艙內,值班員方良予正在按照調度指令,執行儲能系統的充電操作。“功率曲線正在逐步上升。”看著監控系統電腦顯示屏上的數據,他用洪亮的聲音向上級匯報電站運行情況。
作為全球首個全浸沒式液冷儲能電站,梅州寶湖電站投產近半年來保持穩定運行,該儲能電站規模為70兆瓦/140兆瓦時,由南網儲能公司建設運行,按照每天1.75次充放測算,每年可發電近8100萬度,相當于用電高峰時350萬用戶一天所需的電能。
截至目前,廣州、東莞、梅州等地均有新型儲能電站投入運行。其中,廣州、東莞的3座示范項目電站于近日首次完成6300張綠證電力交易,并順利完成證書核銷。本次完成綠證電力交易的東莞楊屋、黎貝和廣州芙蓉儲能站,實現了自投運以來均使用國家認定的可再生能源進行充電,開啟了南方電網系統內電網側儲能綠證交易的“新里程”。
綠證是我國可再生能源電量環境屬性的唯一證明,是認定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消費的唯一憑證,對構建可再生能源電力綠色低碳環境價值體系、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引導全社會綠色消費具有重要促進作用,1個綠證單位對應1000千瓦時可再生能源電量。
南網儲能公司表示,基于已投運及在建的新型儲能電站建設、運行、管理經驗,最近公司還與惠州市政府、梅州市政府攜手,開展儲能產業發展規劃、產業園區規劃研究,建立儲能產業聯合招商機制,強化儲能產業政策支持,適時設立產業研發中心,推動新型儲能領域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科技人才引進,打造省級新型儲能研發機構,為所在地市發展新型儲能產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同時,引進儲能電池、電子元器件、系統集成、新能源電池循環利用、新能源充電樁等新型儲能上下游產業,以及農光互補、分布式光伏發電、屋頂光伏資源利用等項目。
未來,廣東還將布局一批新型儲能項目,“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期間,南網儲能將分別新增投產新型儲能200萬千瓦、300萬千瓦和50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