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深圳國土空間規劃相繼獲批,未來十年大灣區“雙核”如何聯動?
一個月內,廣深兩座城市同時迎來國家賦予的新定位。
廣州、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先后獲國務院批復,粵港澳大灣區“雙核”城市定位再升級,且功能更強、分量更重,備受各界關注。
規劃為廣深明確了新坐標、新方位,不僅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定位多處體現“國家”“國際”字眼,一線城市地位凸顯,賦予其充分發展空間,更強化了“雙子城”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
來源:《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如今打開粵港澳大灣區地圖,人們更加清晰地“預”見2035年的廣州、深圳,這兩個闊步向前的城市,各有側重、齊頭并進,蘊含全方位的機遇,為大灣區和灣區人帶來更多可能。
廣深一線地位強化
總規突出“國家”“國際”
在國內四個一線城市中,北京、上海的2035版“城市總體規劃”2017年已獲國務院批復。
9月15日,作為全國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唯一試點,《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廣州總規”)獲國務院首批批復。9月26日獲國務院批復的《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深圳總規”)則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后深圳首部總體規劃。廣深也是廣東率先獲批2035版總規的兩個城市。
國務院關于廣深總規的批復,開篇就明確了兩個城市的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定位(本文統稱為城市定位),廣深定位中共有“全國”“國家”“國際”等表述11處,遠高于2035版總規已獲批的二線城市,站在更高維度為廣深的城市發展“施工圖”架好“四梁八柱”。
國家賦予了廣州“6+4”共10項發展定位(6項城市性質、4項核心功能),其中,“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綜合性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等5項內容為首次新增,并提出“建設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目標愿景。
國務院批復明確了深圳的4個城市特質,即經濟特區、國家創新型城市、現代海洋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以及4個核心功能定位,即全國性經濟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對外開放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其中,深圳在四大一線城市中獨有的定位“全國性經濟中心”在上版總規中也有體現,“現代海洋城市”等內容為新增。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王凱認為,“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表述的延續,足以體現深圳在全國經濟版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圳是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試驗田,是世界觀察中國改革開放重要的窗口,作為國家“對外開放門戶”當仁不讓。國務院批復中對深圳“國家創新型城市”等表述,是對深圳城市特質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在他看來,深圳被賦予新的使命,首次出現“現代海洋城市”概念,有助于強化國家在南海及更廣闊海域的影響力,支撐“一帶一路”倡議的海洋通道建設,深圳優質的山海資源特色也將在未來的城市發展中進一步彰顯。
齊獲兩大新定位
同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是廣深城市性質的唯一共同點。
在國務院批復明確的廣州6個城市性質中,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尤為關注三大方面: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他表示,廣州的中心地位是通過千年歷史的積淀和傳承形成的,廣州是千年商都,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一直是最重要的經濟中心、最重要的綜合功能服務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最重要的對外開放門戶之一。“國際性”,便是對廣州重要樞紐地位的充分肯定。
王凱表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是對深圳在國家交通戰略布局中地位的跨越式提升,標志著深圳將逐步成為具備匯聚全球資源要素、搭建多元交流平臺能力的國際性樞紐城市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廣深此次共同獲得兩大新的定位: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
廣州作為華南制造業門類最全的城市,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并提出“制造業立市”的城市發展戰略,本次國家賦予廣州“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定位,恰是制造強國戰略下廣州的新使命擔當。
深圳始終堅持工業立市、制造業當家,2022年和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和工業增加值已連續兩年位居全國城市首位,蟬聯中國“工業第一城”。
廣州與深圳組團,在制造業與科技創新領域同步向縱深發力,將為灣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長、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振宇告訴記者,廣深同樣定位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但各有特色,廣州主打國字頭、國際化、大國重器,面對“芯晨大海”,網羅各路資源,激發創新活力;深圳主打特字牌、市場化,選定“20+8”主賽道重金投入、重拳出擊。
他認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正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廣深“雙引擎”若能既自身驅動,又相互聯動,如在創新領域密切“南(山)南(沙)合作”,并攜手香港,將大大助力大灣區“雙中心”建設。
加強聯動融合發展
“雙引擎”激蕩大灣區
廣深兩大都市圈,正在融合成一座超級“大城”。
隨著深中通道開通,廣州、深圳、中山快速聯通,拉近了深圳與珠中江、南沙新區的時空距離。
廣深總規中,均強調了一個關鍵詞,“區域協調”。廣深在區域協調發展中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廣深融合也將進入更深維度。
廣州總規從引領全面提升雙循環戰略鏈接能力、引領共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引領協同全省區域發展格局、引領壯大廣州都市圈高效發展四個方面,強化廣州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引領作用。
深圳總規從加強深港澳緊密合作、推動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深圳都市圈、高標準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四個方面,強化深圳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
廣州總規提出,加強與深圳“雙城”聯動,推動與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融合發展,共建100公里“黃金內灣”。
目前,省自然資源廳已在組織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的概念規劃與設計國際咨詢工作,邀請了眾多國內外頂尖的團隊,聯動深圳、廣州等城市,聚焦區域一體化、創新空間的重塑、海灣品質的提升、生態韌性安全等關鍵議題,集思廣益。
深圳總規提出,強化深圳與廣州“雙城”聯動,協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深圳—廣州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合力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門戶樞紐功能。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規劃署原署長、香港理工大學實務教授(規劃)凌嘉勤還注意到,國務院批復的第三段更特別提到深圳要“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優勢,強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與香港、澳門深度合作、協同發展”。他認為,通過深圳2035版總規確定的港深雙城“深度合作、協同發展”,推動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港深必須攜手達成的共同歷史使命。